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一年一度的新春大節又要來到了。一直以來,春節就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重視的節日,團圓、春晚、懷舊、省親……春節的文化可謂是既久遠又豐富。然而,還有一種習俗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已經格格不入,那就是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燃放煙花爆竹,其在“禁放”之前每到春節造成的污染指數“爆表”程度,至今令我們心有余悸。據本報昨日報道,受小風和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及污染物區域輸送影響,我省多地或將出現又一波污染過程,16日至18日將出現重污染天氣,這給節日期間的空氣質量構成了極大壓力和威脅。所以,為了控制好空氣污染,過一個天藍氣爽的新春大節,我們必須進一步引起高度重視,緊一緊禁放煙花爆竹這根弦!
緊一緊禁放煙花爆竹這根弦,就得與時俱進,切實理解和認識禁放煙花爆竹對于社會進步的現實意義。“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從這首《燃爆竹》中我們可以看出,燃放爆竹的起源是燃燒青竹,只是有了火藥后才發展成為鞭炮,其目的也只是驅鬼避邪,具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今天,我們已經到了人類文明的二十一世紀,人類認識的程度已經遠遠沖破了愚昧的限制,追求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科學生活才是新時代的應有主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得自覺跳出舊有習俗思想的固有藩籬和認識窠臼,對傳統習俗進行揚長避短、去粗取精地揚棄,這文明行為的體現,也是我們進入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
緊一緊禁放煙花爆竹這根弦,就得充分認識燃放煙花爆竹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危害。“一自火藥發明后,難止新年放鞭俗。”由此看出,燃放鞭炮是一種“俗”,而且還是延續千年的民族習俗。那么它在民俗中究竟占什么位置呢?筆者認為,它已經走過了習俗、風俗、疲俗的漫長歷程,正式進入了“陋俗”的行列。至于俗到什么程度,撇開噪音、污染、火災、傷害不說,就說對空氣造成的污染,就已經達到了難以承受之重。那么我們還該不該放鞭?不妨讓我們看組數據:2013年、2014年大年初一,受大量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影響,加之不利氣象條件,連續兩年濟南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程度。自實行禁放以后,2019年春節假期,市區到處“靜悄悄”,天空出現“除夕藍”,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緊一緊禁放煙花爆竹這根弦,就得提認識、高要求、時常抓、不松勁。禁放煙花爆竹利國惠民,已成全民共識。從整個形勢來看,多年來,出于環境、安全等因素考慮,我國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等282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就我市而言,自2017年頒布《濟南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以后,經過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努力,“泉城藍”“春節藍”如約而來,濟南市民也對其津津樂道。然而,對于這項反彈力極強的惠民工程,我們也來不得半點兒馬虎和放松。1月2日,商河縣公安局開發區派出所對村民劉某勇開出罰款200元的首張禁放罰單就是一個例證。所以,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干部群眾必須提高認識,高標準要求,堅定信心、持續發力,全力以赴打贏煙花爆竹“零燃放”攻堅戰,讓全市人民過一個安全、健康、文明、清新的新春大節!
編輯:時金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