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創新引領,加快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我市被授予“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十佳數字閱讀城市”“全國十大工業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多項殊榮。
提升服務水平,公共文化添彩幸福生活
10月4日至7日,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曲藝團“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中國夢·非遺行”進基層暨黨員文化志愿小分隊活動相繼走進濟南軌道交通建設一線及歷城區南龍灣村、蟠龍村、神武村,開展專場演出活動。
歡歌起舞,共唱祖國贊歌。“黨員文化志愿小分隊”的演員們連續兩天為觀眾獻上了多臺精彩的文藝演出,歌曲、舞蹈、器樂、曲藝等形式多樣的精彩節目輪番上演,令觀眾耳目一新,大呼“過癮”。系列演出和展演活動在展示非遺魅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揮了文化志愿服務的重要優勢,用情感和熱情傳遞問候,用音樂和舞蹈放飛祝福,與基層群眾和城市建設者共同為祖國慶生。
據了解,像這樣的文化惠民演出,每年我市將舉行8000余場,“泉城大舞臺”“公益演出走基層”“戲曲進校園”“中國夢·非遺行”……從城市到鄉村,展演活動的觸角延伸到城市最小“細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夠欣賞到高水平的文藝演出。
在濟南,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帶來的便利觸手可及:周末,帶孩子參加市文化館“新市民·新課堂”公益性藝術輔導培訓,或到市美術館、市博物館觀看一場展覽;沿途公交車或地鐵上書香氤氳,掃碼即可免費暢讀海量優質閱讀資源;家門口新開了一家泉城書房,遛彎兒的時候可以順便借還書;在“愛閱快借”平臺借書,圖書直接快遞到家。
生活在濟南的人是幸福的。不斷建起的公共文化設施、不斷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這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最美注腳。經過多年發展,全市有國有博物館(紀念館)66個,國有美術館6個,公共圖書館14個,文化館13個,圖書館、文化館分館462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300余個,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實現全覆蓋。
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我市還創新服務形式、服務手段和服務內容,以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夯實基層公共文化陣地,提升文化服務環境,為群眾當主角秀才藝提供了活動場所。2021年,全市14個公共圖書館、172個文化館(站)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面向不同群眾開展經典誦讀、閱讀分享、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手工藝作坊等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累計2.6萬余場次。全市5301個村居(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堅持常態化開放運行,為群眾提供讀書看報服務、公益講座及廣場舞培訓等。群眾依托基層陣地,自發參與文化建設,組織大大小小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動50余類,參與人數達400多萬人次,使“基層小中心”成為滿足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文化大舞臺”。
我市還打通各類圖書館運營系統技術壁壘,包括省市區(縣)三級公共圖書館、部分駐濟高校圖書館、泉城書房在內的300家圖書館(室)實現圖書通借通還;而全國首個沒有紙質圖書的泉城書房·數字閱讀空間也已建成,讀者掃描二維碼即可將電子書借閱到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閱讀;市圖書館還從圖書采購經費中拿出300萬元,開展“你看書我買單”精準服務;今年,在首批23條線路220部愛閱巴士的基礎上,我市又推出書香地鐵行動,在軌道交通1、2、3號線打造3列18節主題車廂,掃碼即可免費暢讀海量優質閱讀資源。
今年8月,“愛閱快借”平臺啟動,持濟南市圖書館借書證的讀者,只需登錄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愛閱快借”,就可輕松享受網上借書服務。每人每次最多可借3冊,每證每月最多可借2次。系列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了服務效能,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未來,我市將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加快推進濟南市博物館新館建設,指導區縣建設提升一批新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街鎮綜合文化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新建泉城書房、泉城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布局。
活化資源,讓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育人培元
濟南市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37處,其中國保單位30處,國有館藏文物20余萬件,大辛莊遺址、焦家遺址等8個考古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城子崖遺址入選國家“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濟南泉·城文化景觀”遺產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考古遺址是城市文脈的歷史見證,而遺址公園的建設,除了保護、展示等意義外,還有著科學研究、教育傳播等功能。我市加快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開放,大辛莊遺址公園概念規劃初稿已經完成,章丘區洛莊漢王陵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文物是有形的歷史文化載體,非遺則是人類無形的文化遺產。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非遺傳承保護,先后出臺《濟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措施及實施細則》《濟南市建設“曲山藝海”大碼頭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組織開展非遺活態傳承八大工程,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濟南同時是一片紅色文化深厚的革命熱土。濟南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共有87處之多,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大槐樹機廠工會舊址、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紅色遺跡,鑄成了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和精神密碼,在新時代更是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濟南市發揮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優勢,采取多種措施讓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進人心,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育人培元的現實價值。
圍繞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千余場,包括傳統戲曲、地方曲藝、民俗藝術、書法展覽等活動,與傳統節日代表的文化內涵相呼應;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通過對古籍進行掃描、翻拍等方式復制出版,充分發揮古籍社會價值和史料研究價值;選取有特色的古籍、碑帖拓片、字畫等進行文創開發,目前已開發出文創產品近百種;我市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朱家峪村、大峰山革命舊址等12個項目入選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示范案例,其中小廣寒電影院舊址、府學文廟、老舍舊居、奎虛書藏等5項獲評文物建筑保護和活化利用示范案例。文化,在濟南“活”起來、“火”起來,走到廣大市民身邊去,融入到城市發展的血液中,成為這座城市書寫新的燦爛未來的堅實支撐。
近年來,濟南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在用足紅色故事這個“好教師”、用實史料文物這個“活教材”、用活紀念場館這個“大課堂”上做文章,出臺了《濟南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意見》,完成一大批革命文物保護工程,推出“英雄濟南”紅色旅游線路,建成大峰山等一批黨性教育基地,切實發揮好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市充分發揮“紅色高地”優勢,發動“紅色”宣講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舊址等陣地,運用紅色歌曲、紅色文藝等方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百姓宣講活動。今年我市印發《關于高質量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整合提煉我市紅色文化蘊含的廉潔理念,依托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濟南戰役紀念館等紅色資源,舉辦紅色廉潔文化專題展覽,講好濟南早期黨組織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黨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故事。推動紅色資源與廉潔教育、旅游等融合發展,推出毛主席視察濟南紅色旅游線、濟南戰役紅色旅游線、萊蕪戰役紅色旅游線、八路軍抗日紅色旅游線等濟南紅色廉潔教育精品線路,打響“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誕生地、解放戰爭經典戰役體驗地”紅色廉潔文化品牌……
培養文化新動能,文化產業釋放新活力
在章丘區文祖街道,濟南友誼葫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齊魯古道·文旅走廊”上。諧音“福祿”的葫蘆,自古就被先人們視作吉祥的象征。傳統葫蘆雕刻技藝是章丘古老藝術的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今,非遺傳承人馬友誼憑借自己精湛的技藝和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在葫蘆上雕刻出多種形態,作品精美絕倫,成為遠銷海內外的工藝品。
把城市軟實力滲透到城市硬實力之中,讓看得見的城市物質建設變得更加有文化、更加有情調,是文化產業一直在做的事情。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離合器廠變身市中區JN150創意設計文化工場,園區年客流量達到80萬人次;膠濟鐵路博物館不但有各種文創產業,還開展了“沉浸式”研學劇、音樂沙龍等活動,百年建筑煥發新活力;位于平陰一個小村子的綠澤畫院,產品遠銷西歐、北美等地區……這些文化產業園區以生動故事和鮮活典型,展示著濟南文旅融合的新成績。
據了解,2021年全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26.82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521家,實現營業收入866.4億元。擁有市級已建、在建文化專業市場21個,文化產業園區60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創建單位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7個,集聚企業、機構近2000家。
從全市文化產業的總體情況看,頭部企業領軍優勢明顯。“濟南出版產業集群”被確立為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全市出版物發行單位1935家,印刷企業855家,形成了完備的出版、印刷、發行垂直產業鏈,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山東出版集團進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山東世紀開元連續4年成為中國印刷互聯網品牌冠軍,山東雙澤、濟南譯軟、山東友誼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成為國家重點文化出口企業,東港印務、世紀金榜、星火國際傳媒等均處國內行業領先地位。
新興業態發展方興未艾。影視產業再現活力,成功舉辦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吸引愛奇藝、橙果影視等20多家影視企業落戶,山東云雁等本土網絡劇制作企業異軍突起,多部影片上映院線,《三泉溪暖》《警察榮譽》在央視、衛視熱播。
動漫產業穩步發展。推動重塑“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金字招牌,有動漫類企業130余家,占全省的21.6%,從業人員8000多人,年產值8億多元。
電競產業蓬勃發展。舉辦2021王者榮耀全國大學生職業聯賽總決賽、首屆“泉”民電競嘉年華等電競活動,吸引全球上億觀眾觀看賽事直播。推動RW俠戰隊落戶濟南,改變了我市無專業電競戰隊的歷史。
新媒體之都建設初見成效。貝殼視頻等短視頻制作企業蓬勃興起,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永久落戶濟南,成立全國新媒體聯盟,吸引今日頭條等20余家知名新媒體企業落戶濟南。
時尚文化產業迅速發展。舉辦時尚產業高峰論壇、迷笛音樂節、耳立音樂節等活動,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沉浸式文化新業態全面開花。
文旅產業對消費引領作用日益顯現。濟南獲評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歷下區獲評首批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縣(市、區),章丘區獲評首批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縣(市、區),成功創建古城特色文化街區、印象濟南·泉世界、濟南方特·東方神畫3家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和濟南融創文旅城、融匯濟南老商埠文化旅游休閑街區、柒坊巷街區等4個山東省首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連續6年舉辦文化和旅游消費季活動,直接帶動文化和旅游消費近6億元。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雨消云散宜出游 假日文旅勢頭猛
10-05
線上展覽傳遞文化魅力
10-04
文明旅游成假日出游亮麗風景線
10-04
泉城假日文旅市場漸入佳境
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