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跑線”到底在哪里?如何開展幼小銜接?自2021年以來,商河縣教育和體育局集中行政、教研、園校、家社四方力量,全面推行典型示范、園校結對、城鄉聯盟“1+1+ 1+N”共建模式,即以縣直園校為“盟主”,以“1所縣直幼兒園+1所縣直小學+1到2個鎮街”架構組建7個共建聯盟,各聯盟幼兒園和小學結對N個共同體,實現家、園、校三方共融,構建了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商河樣板”,讓兒童幼升小真正實現了無縫過渡。
七大聯盟簽約共建 雙向實施銜接課程減緩坡度
“目前,商河縣191所幼兒園和48所小學已全部加入聯盟,實現了100%全覆蓋。”商河縣教體局分管負責人侯艷介紹,自2021年9月起,商河縣7個聯盟內的幼兒園與結對小學陸續簽訂《幼小銜接合作備忘錄》。“簽約共建,不單純是營造儀式感,更是為了給學校、幼兒園壓實責任、賦予權力、明確義務,共建共贏、共同進步。”
只有真正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徹底消除家長的焦慮心情。為此,商河縣教體局組織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共同參與幼小銜接聯合教育教學,累計開展聽課評課、入園入校觀摩等針對性教學教研活動130余次,小學教師更是頻繁現身幼兒園家長會,談感受、講方法,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幼小銜接,極大地緩解了家長的焦慮。
課程的雙向銜接不是拼音、算數的銜接,而是習慣、興趣和核心素養的傳遞和培育。為解決學段課程斷層問題,各幼兒園和小學通過共同設置課程目標,研討課程建設、實施及評價,建立了課程雙向互動機制,形成了如七彩育人、墨香少年傳承等一系列雙向實施的銜接課程,讓孩子們在自然銜接的課程教學中健康成長。
“今年9月份,小學班主任調查問卷顯示,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率由去年的65%提升至90%,小學低年級的教育生態有了質的改善。”侯艷說。
“換位體驗”轉變教學方式 班級結對聯誼消除學生入學焦慮
“幼兒園送一程送到什么程度?小學接一站從哪里開始接手?”這是幼小雙方教師面臨的最直接的現實問題。一年的時間內,商河縣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教師開展“換位體驗”式的常態化交流活動百余場。從教學形式、時間安排到班級環境、課外活動等,原先毫不搭界的兩個學段通過幼小銜接自然地貫通融合起來,不僅讓幼兒和小學生受益,還讓教書育人的老師們得到了成長。
幼小銜接的初衷和生命力在于服務兒童發展。“幼小銜接本質是為兒童健康成長服務,我們所有工作及活動的設計開展都必須立足于兒童視角。”商河縣教體局學前科科長李靜靜說,商河縣教體局充分利用適應期和準備期兩個時間節點,組織全縣320個幼兒園大班班級和小學一年級班級結對形成聯誼班級。聯誼雙方開展定期互訪、互寄明信片、共辦科技藝術節等活動,既激發了幼兒向往小學生活的積極情感,又消除了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緊張與不適,實現了雙贏。
“不過分追求全面,適用、實用才是好評價標準。”第三聯盟盟主單位負責人賈志華說,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與改進,各聯盟結對雙方均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獨立適宜的評價體系,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顯著提高。
“今年孩子上一年級,很快就適應了小學生活,老師定期回訪孩子的入學情況,和孩子一起交流談心,這讓我們家長心里特別溫暖。”商河縣第三實驗小學的家長趙先生說。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