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廠房從源頭避免新增“低效”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長遠穩定發展。
整齊劃一的生產線上,一個個卡車車頭正在等待“出爐”;智能化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著……這是日前在章丘區濟南(明水)汽車制造產業園看到的場景。一年前,這里還是個爛尾廠房;如今,經過改造提升,搖身一變,成為8家企業同時入駐、產能大幅提升的工業園區。
這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低效閑置用地節約集約再利用的其中一個案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作為土地要素支撐部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積極推行標準廠房、標準地改革、用地清單制推廣應用、閑置低效用地創新利用等措施,持續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助力濟南向萬億級工業強市邁進。
政策紅利帶動企業盈利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走進銀豐國際生物城,一排排紅色的小樓房整齊劃一地排列著,干凈整潔,讓人誤以為走進了別墅區,其實這是一座座工業廠房。與傳統廠房不同的是,這里的廠房是標準廠房。該項目最初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性質為工業用地。2021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標高標準園區經營模式及產業定位,準確把握中小醫藥企業生產辦公需求,協助用地單位將傳統工業用地升級為標準廠房用地,以更好地適應大區域產業環境。
這波政策紅利得益于近年來市政府多次出臺的政策,明確工業標準廠房和新型產業用地(M0)項目建設模式以及辦理流程,建立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多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架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為打造“親”“清”政商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標準廠房、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原則上在工業園區內實施,牢固樹立集約用地理念,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的園區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我市出臺的工業標準廠房和新型產業用地(M0)政策,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強市這個根本目標,以產業培育為核心,努力打造產業鏈全要素保障。通過再開發,使該產業片區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了政府“筑巢引鳳”,“搭臺”請企業唱戲,政府根據企業需求主導建設標準廠房,企業借助土地要素升級實現自身轉型升級,不僅從源頭避免了新增“低效”用地,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長遠穩定發展,園區通過內外互聯,形成“集散效益”,打造上、下游高標準產業鏈,加強主導產業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真正讓企業“落得下、留得住”。
由“企業跑”變“政府跑” “用地清單制”讓投資更有信心
“‘用地清單制’至少為我們節約了4個月的時間。”中信泰富前期負責人李蓓表示,中信泰富趕上了濟南市首批用地清單政策紅利,今年9月底拿地后,項目立即投入到開工環節。
“‘用地清單制’就是將過去由土地受讓單位拿地后需要自行辦理的12項事項,調整為土地出讓前由政府相關部門完成,企業拿地后無需辦理清單中的事項審批。”濟南市土地儲備中心收儲二部負責人馮仰成介紹,今年5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濟南市工程建設項目建立“用地清單制”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細化了“用地清單制”的適用范圍、組織實施、內容要求、部門職責、機制保障等工作內容,“用地清單制”在全市全面推行,也是省內首創。截至目前,我市161個新入庫項目土地全部落實了“用地清單制”,第二、第三批集中出讓的宗地全部落實了“用地清單一覽表”。
“用地清單制”的推行,既優化了營商環境又樹立了部門形象,既創新了審批流程又提升了審批時效,既縮短了建設時間又減輕了企業負擔,讓用地單位切身感受到改革創新的惠利,獲得感提高,在濟南投資興業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向地上地下要空間 強化工業發展空間保障
為助力工業強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撐,根據市政府部署要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劃定每年新增工業用地不低于年度出讓土地30%的工業用地保障紅線,同時加強工業用地出讓全生命周期管理。存量工業用地確需改變用途的,按照“總量動態平衡”的原則確保全市工業用地總量不減少。2020年全市供應工業用地191宗,面積12600畝,占出讓用地總量的43.4%,有力保障了山東重工、水發國際物流園、銀豐生物等重點項目用地需求;2021年全市供應工業用地24219畝,同比增長87.94%,有力保障了濟南精準醫學產業園、智慧新能源整車工廠項目等重點項目落地建設;2022年1—10月份全市供應工業用地12189畝,保障了比亞迪汽車、臨工等重點產業項目。
工業強市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日之功。從一棵樹苗到參天大樹,離不開陽光雨露;一個個創業項目發展壯大,也離不開優質的發展生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持續推進高效的土地要素支撐保障,高質量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萬億級工業強市建設注入自然資源力量。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全市擬劃定15分鐘生活圈455處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