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濟南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濟南將打造市民專屬氣象臺,開展氣象條件與傳染病、過敏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提供感冒、中暑、一氧化碳中毒潛勢、紫外線等級、飄絮預報等健康氣象服務。
《意見》提出濟南氣象高質量發展2025年的近期目標和2035年的遠期目標。到2025年,地面氣象觀測空間布局提高到5公里、重點區域提高到3公里。建立空間分辨率1公里、重點區域百米級,時間分辨率1小時、重點區域分鐘級的精細化氣象要素網格預報業務,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超過90%,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95%,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超過45分鐘。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5分以上。濟南氣象現代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濟南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走在全國前列。
到2035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濟南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服務濟南高質量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氣象綜合實力在副省級城市中領先,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更加穩固。
《意見》提出,補強氣象基礎設施短板,夯實濟南大城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基礎。開展空間分辨率精細覆蓋街道(鎮),進一步覆蓋城市管理網格的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升氣象精細服務能力,構建“云+端”氣象服務。
《意見》提出,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應對氣象災害有準備的城市。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響應機制,落實極端天氣約束性停工停課停業停運等防災避險制度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建立政府主導的氣象信息社會再傳播機制,暢通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電視臺、電臺、城市大屏、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出租車LED廣告牌等滾動播出,提升災害性天氣精準、快速發布和面向全城市民的快速覆蓋能力。
《意見》提出,強化氣象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助力現代化濟南都市圈崛起成勢。對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重點園區開展氣候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完善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相匹配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開展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建立大宗糧食作物和章丘大蔥、平陰玫瑰、萊蕪生姜、歷城草莓等特色經濟作物氣象致災指標。
同時,發展“農業氣象+保險”服務,開展糧食、果蔬等領域氣象保險指數服務。打造市民專屬氣象臺,開展氣象條件與傳染病、過敏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提供感冒、中暑、一氧化碳中毒潛勢、紫外線等級、飄絮預報等健康氣象服務,以及泉水旅游、鄉村旅游、冰雪旅游、花期觀賞等旅游氣象服務。推動設立黃河流域氣象產業創新研究院,引入國家級氣象產業研究機構和氣象產業資源,重點推進以金融、保險、能源為代表的氣象信息產業。
《意見》還提出,建立“山泉湖河城”生態氣象保障體系,支撐生態宜居泉城建設。增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科技創新高地。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