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省長周乃翔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干貨滿滿的報告里,繪就了2023年及今后五年山東發展藍圖。細讀這份報告就會發現,涉及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起步區建設、營商環境等諸多方面的“濟南元素”頻頻涌現,釋放出加快強省會建設的強烈信號。
關鍵詞:黃河重大國家戰略
闊步邁進“黃河時代”
五年來,強省建設取得三大標志性成果,報告提出,“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獲得重大進展”被放在首位提出。
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緊抓發展機遇,從“大明湖時代”跨入“黃河時代”。
濟南制定出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全面開展入黃支流綜合整治,實施濟西、白云湖等濕地公園保護修復,完成黃河百里風景區中心景區景觀提升工程,節水典范城市建設有序推進,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形成景觀效果。
今后,濟南將全面做好黃河長治久安、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工作,與沿黃城市攜手推進“一字型”大通道建設,引導創新鏈、產業鏈、要素鏈跨區域聯動,暢通黃河流域經濟循環,帶動沿黃地區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
濟南起步區加快建設
報告提出,五年來,山東矢志推進強省建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大成效”“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快建設”。起步區方面,山東今年將“突出交通優先、生態優先、配套優先,超前布局教育、醫療、社區商業等配套設施,集中優勢資源建設示范片區。高水平推進黃河大橋復線橋、綜合醫療中心等標志性項目,加快國家電投氫能產業基地建設”。
起步區既是濟南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也是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主陣地。如今,起步區加速起勢,發展規劃獲批實施,“1+4+16+N”規劃體系逐步完善。2022年,累計簽約141個高端優質項目、總投資超過3300億元。
今年,濟南將加快起步區聚勢突破。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啟動區3個綜合性規劃和16個專項規劃審批實施。加速大橋組團建設,建設省屬企業新動能項目總部集群,加速完善新城區功能,全面加快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孿生城市”。
關鍵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濟南當引領作示范
作為強省建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之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現重大突破”,在報告中被明確提出。
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山東的重大使命。作為省會,濟南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X”政策體系,爭創碳中和示范城市。2022年,在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當引領作示范,謀劃推動41項重大政策和258個重大項目。
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的《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濟南被“點名”達40余次。到2025年,濟南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將實現位次前移,在全省經濟首位度達到16%,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
今年,濟南將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創造更多標志性成果。深入實施“十大創新”行動,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謀劃實施一批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推動部分區縣、園區、企業開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綜合示范。
關鍵詞:對外開放
自貿試驗區試點任務基本完成
報告提出,這五年,山東改革開放優勢顯著增強,“自貿試驗區試點任務基本完成”。
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成立三年來,形成了650余項改革創新措施,推出增值稅留抵退稅“一鍵確認制”等265個創新案例,其中19項首創性成果被有關國家部委認可。
濟南提出,今年將持續完善提升大開放體系。增強國際陸港樞紐功能,推進“齊魯號”歐亞班列(濟南)集結中心建設。健全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政策共享、協同開放機制,加強綜保區與起步區聯動創新。提升中歐綠色制造產業園、中德企業合作區、中歐裝備制造特色小鎮、僑夢苑等載體功能等。
關鍵詞:區域協調發展
爭取濟南、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
報告提出,扎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協同發展,爭取濟南、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啟動濟青發展軸帶三年行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走廊,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帶動作用。
日前印發的《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省會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萬億元以上,常住人口達到3800萬左右。同時提出深入實施省會經濟圈發展規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半徑,編制實施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
著眼于建設現代化濟南都市圈,濟南將加強核心圈層同城化發展,推動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加快推進濟泰、濟淄同城化和濟齊融合發展。加快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市場融通、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培育濟青科創智造廊帶。
關鍵詞:金融改革
加快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報告提出,“加快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自2021年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以來,濟南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雙組長的頂格推進機制。目前,已設立科技支行等特色銀行機構20家、科技特色保險機構7家,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8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均超過2.5萬億元。
今年,濟南將聚焦建強用好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集中優勢資源持續加碼推進試驗區建設。辦好2023中國(濟南)科創金融論壇,加快建設提升中央科創區,設立和引進一批特色化科創金融專營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交易,支持科技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關鍵詞:新基建
支持濟青建設國家E級超算中心
報告提出,2022年,“濟南、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運行,國家移動物聯網應用典型案例、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產業數字化指數均居全國首位”。新基建方面,山東將“支持濟青建設國家E級超算中心,累計開通5G基站20萬個、確定性網絡1萬公里以上,爭取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
近年來,濟南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數字先鋒城市,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一體推進,躋身國家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前列。
山東此前明確提出,今后將提速布局數字基礎設施。積極發揮濟南、青島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集聚輻射效應,建設濟南、青島國家E級超算中心。今年,濟南將著力建設數字濟南,加快塑造省會發展數字優勢。其中,數字經濟占比達到48%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
關鍵詞:營商環境
支持濟南爭創國家創新試點城市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報告提出,“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
2022年,濟南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建成“泉惠企”服務企業綜合平臺,“在泉城·全辦成”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今年,濟南將圍繞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繼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服務立法,研究出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政策舉措升級版。同時,縱深推進“在泉城·全辦成”改革,完善提升“泉惠企”綜合智慧平臺。
關鍵詞:對外貿易
深化濟南等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報告提出,“用好16市跨境電商綜試區,優化海外倉布局”,“深化濟南、青島、威海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國家數字、文化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
2022年,濟南加大外貿主體培育力度,深入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656家,預計全年完成進出口2190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增長50%以上。
今年,圍繞推動外貿增量提質,濟南將深化實施外貿主體培育行動,大力引進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支持150家外貿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500家以上,力爭全市進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高標準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等,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關鍵詞:人才建設
打造濟青人才集聚平臺
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報告提出,“打造濟青人才集聚平臺,用好頂尖人才引進‘直通車’機制。”
2022年,濟南有效落實人才政策“雙30條”,高層次人才加快集聚,新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6家,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60萬人。日前,在由智聯招聘和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2022中國年度最佳雇主頒獎盛典上,濟南獲得“2022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獎項。
圍繞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積極融入國家人才戰略布局,濟南提出共建濟青人才集聚平臺。同時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將優化提升海右系列重點人才工程,著力培養引進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齊魯大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關鍵詞:基礎設施
今年建成濟鄭高鐵、濟青中線智慧高速公路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報告提出,2023年,山東大力深化基礎設施“七網”行動。高鐵方面,加快建設雄商、津濰、濰煙、濟濱等6個項目,建成濟鄭、萊榮高鐵。高速公路方面,開工濟南至寧津等13個項目,建成濟青中線智慧高速公路。機場方面,加快濟南機場二期建設。航運方面,小清河全線復航。
2022年以來,濟南161個交通重點項目全部按照時間節點開工,鐵、陸、空、地、水全面發力,完成投資660億元,同比增長15%。濟南提出,今后將構建更加暢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以創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目標,著力構建“一軸二廊三通道”綜合交通主骨架,建設“米字型”高鐵網和“二環一聯十六射”高速網,積極推動濟南至濟寧、萊蕪至臨沂等高鐵工程,推動“四網融合”軌道交通網覆蓋全部區縣。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向“數”而行,奔進未來!
01-12
承壓前行的背后,是臨危不懼的勇氣
01-10
你我的奮斗,正在改變未來
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