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濟南市萊蕪區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了2022年的工作,明確提出了2023年的具體工作安排。
報告總結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工作部署任務明確、目標清晰,從產業與項目,到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再到綠色發展與惠及民生福祉,一張不斷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徐徐鋪開。
2023年,萊蕪區將緊扣“黃河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省會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堅定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創新興區”發展戰略,深入開展“黨建過硬、工業提升、項目突破、消費提振、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改革創新、生態治理、民生改善”九大突破行動,奮力推進現代化新萊蕪建設實現新突破,全力爭當強省會建設發展“火車頭”。
聚焦工業強區 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育集群
全鏈條提升產業支撐力。樹牢產業鏈思維,緊盯產業前沿,優化產業布局,聚力“一城一谷一基地”建設,加快構建“以鋼為基、以車為本、以藥為先”的雁陣型產業集群。以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為重點,發揮中國重汽、凱傲叉車等“鏈主”企業的聚合帶動效應。以魯中國際生物谷為重點,傾力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以泰鋼不銹鋼制品產業基地為重點,吸引不銹鋼下游生產和配套企業集聚,建設全國一流的不銹鋼產業基地。
全流程提升企業競爭力。強化企業梯度培育,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提檔升級、優質企業增產增效。持續推動數字賦能,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園、魯能開源智慧園區、泰鋼5G+工業互聯網試點等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新增星級上云企業4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健全常態化、全周期服務機制。新增市場主體1.5萬戶以上。
全方位提升園區承載力。支持萊蕪高新區緊扣“高、新”發展定位,用好全國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等政策機遇,集聚壯大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年內引進過億元項目25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不斷優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礎配套,推動“一區多園”發展。
聚焦內外循環 著力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
持續發力有效投資。樹牢“項目為王”理念,健全項目滾動策劃儲備建設機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體系,安排區級重點項目108個,完成年度投資188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梅曄生物等一批產業龍頭項目。適度超前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
持續釋放消費潛能。提振傳統消費,鼓勵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等數字化轉型,持續做好消費券設計發放,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繁榮文旅消費,支持雪野旅游區規劃調整、建設提速、功能提升,積極承辦中國企業論壇等大型活動,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擦亮“省會會客廳、濟南后花園”金字招牌。培育精品民宿、房車旅行、星空露營地等新業態。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搶抓濟萊高鐵建成通車機遇,放大高鐵效應,啟動建設高鐵新區產業園,推進匯河大道東延等4條高鐵連接線建設,提早布局產業業態,做強高鐵經濟。深度融入濟南都市圈,主動接軌京津冀,積極承接優質資源轉移、產業外溢。鼓勵企業開展經貿洽談、開拓國際市場;培育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力促外貿保穩提質,進出口總額增長12%以上。
聚焦動能轉換 著力促改革、謀創新、集要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以重點突破引領改革縱深推進。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加快建設“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區”的數字萊蕪。深化功能區改革,探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新模式,充分釋放功能區發展活力。
增強科技創新動能。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行“企業點單、院校揭榜”模式,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8%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9件。加強高端人才引育,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準投放。強化土地供給、用地指標統籌。增強金融服務能力。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服務模式,提升公共資源交易水平,不斷升級“15分鐘政務服務圈”等。
聚焦城市建設 著力拓功能、增顏值、優品質
更加注重精準規劃。立足省會城市副中心定位,科學謀劃全域城市空間格局,強化區域規劃統籌,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依據“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加快區級、街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推進主城區、街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構建覆蓋全域、一體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更加注重精美建設。進一步補齊短板、完善功能,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啟動實施城市更新項目22個,持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加速老舊小區、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進程;科學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高標準建設社區(村)服務綜合體。改造提升嬴牟大街等市政道路。啟動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更加注重精致管理。深化“大城管”改革,探索“路長+網格+N”工作新模式,推進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實施城市管理樣板工程,開展環境凈化、外立面美化、市容秩序整治等“六大攻堅行動”。推動生活垃圾精分細管。
聚焦鄉村振興 著力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
打造高質高效現代農業。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強區為抓手,強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新建高標準農田2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1萬畝。積極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姜蒜優勢產業,爭創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認證推廣,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5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新建“四好農村路”200公里,加固病險塘壩12座,改造供水管網132個村,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全面啟動巖溶地質災害區搬遷安置,實施156個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農村危房應改盡改、農村改廁智能化后續管護全覆蓋等。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做大做強鎮域經濟,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行“一村一業、一村一策”,扎實做好農村“三變”改革。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聚焦綠色發展 著力抓治理、護生態、助低碳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鐵腕治污,持續做好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信訪件整改銷號。打好藍天保衛戰,PM2.5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內,全年優良天數比率達到60.6%。打好碧水保衛戰,加快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程,常態化開展河湖“四亂”問題排查整治。打好凈土保衛戰,推進畜禽糞污、秸稈等涉農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構建汶河流域生態廊道和魯中山區生態屏障。啟動嬴汶河干支流等5個生態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以上。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年新增人工造林2200畝、森林撫育2.2萬畝,創建綠化示范村17個。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引導鋼鐵、電力、鑄造等行業節能改造,建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加快光大垃圾焚燒發電、建筑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等項目建設,提高垃圾“三化”處置水平。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年內實現充電樁街鎮駐地全覆蓋。
聚焦群眾福祉 著力辦實事、惠民生、兜底線
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強重點人群健康狀況摸底及分類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
織密民生保障網絡。拓寬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渠道,全年開展就業創業培訓3000人次,新增城鎮就業7000人。持續推進社保擴面。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提升養老育幼能力。加大兜底保障力度。
優化社會服務供給。續建嬴牟小學、鳳城中心小學,新建文昌學校、香山學校等4所學校,規劃新建改擴建吳伯簫學校、花園初中二期等項目,計劃新增學位7200個。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創建國家級衛生鎮2個、省級衛生村50個。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深化“平安萊蕪”建設,強化網格化等基層基礎建設,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濟萊高鐵開通運營 萊蕪區迎來“高鐵時代”
01-04
萊蕪區紀委監委機關全力推進模范機關建設
12-30
萊蕪區2條河道入選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
12-28
萊蕪交警盯緊“四化”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
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