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落實”主題系列發布會第三場。副市長韓偉和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圍繞“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增強黃河流域民生福祉”介紹有關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濟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扎實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濟南在省內率先實施考古前置改革
我市堅持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市出臺了《關于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行動的意見》,編制實施《濟南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開展“黃河文化名城打造行動”,從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利用、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講好黃河故事等4個方面,統籌謀劃全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抓好保護傳承,促進活化利用。開展濟南黃河生態風貌帶規劃文旅專題研究,實施黃河、齊長城2個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工程。開展文物“拯救保護行動”,城子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辛莊遺址等8處考古發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創新非遺活態傳承,中國非遺博覽會永久落戶濟南。賡續紅色文化基因,公布2批96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完成中共山東省工委舊址、濟南戰役山東兵團指揮所紀念地等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工程。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35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98處。省內率先實施考古前置改革,2020年6月,市政府出臺《關于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國有建設用地在土地供應前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考古前置實施以來,開展考古調查998項,考古勘探207項,考古發掘29項,出土文物3890件,在保護文物的同時,有效保證了一批省、市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促進了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共贏發展。
突出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消費。深化“文化旅游+”,推出“泉水游”“紅色游”“研學游”“非遺游”主題線路44條及“四季泉城·大美黃河”主題產品,不斷優化產品業態。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在全省率先出臺支持民宿業發展政策措施,構建民宿發展“1+2+4”制度體系,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惠及110余家“泉城人家”精品民宿。
著力塑造品牌,提升形象聲譽。濟南作為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策劃舉辦“濟南活動年”系列活動145場。成功舉辦首屆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等30余項重大節會活動。創作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200余件,成功舉辦兩屆“大河奔騰——中國沿黃九省省會城市畫院聯盟優秀美術作品展”。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和萊蕪梆子《家住小清河》連續兩屆入選文旅部舉辦的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展現山東沿黃河九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短視頻《從河說起》持續登上各大平臺熱播榜。
擴大對外交流,加快聯動發展。加強沿黃省會城市戰略合作,牽頭成立了33個城市“黃河流域城市閱讀發展合作機制”。建立“山東省黃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聯盟”、省會經濟圈一體化博物館聯盟等協作平臺,全面深化文化旅游區域合作。
601所學校獲評省級綠色學校
我市堅持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抓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質教育需求。
聚焦“有學上”優化教育資源配置。2018年以來,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735所,新增學位50余萬個,截至今年6月,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60%,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目標。
聚焦“上好學”提升教育辦學質量。在全國率先實現“零擇校、零擇班”,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建設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在全國率先建成數字教研中心。601所學校獲評省級綠色學校,《行走黃河 品鑒濟南》研學課程獲首批黃河流域精品研學課程一等獎。
聚焦“服好務”增強教育服務發展能力。發起成立黃河流域產教聯盟、產教融合共同體及智能建造、醫療康養專業聯盟,立項支持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項目52個,舉辦對話泉城·RCEP數字貿易產教融合會議、東南亞職業教育境外辦學聯盟推進會議等,鼓勵支持市屬高校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今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4.73萬人
我市堅持以就業保障為抓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全力以赴穩定擴大就業。出臺“濟南市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5條”。開展“選擇濟南 共贏未來”就業雙選會等系列活動,為2.67萬名高校畢業生落實各項政策補貼7502萬元。深入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今年新開發上崗4.4萬人。今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4.73萬人,全市就業形勢持續穩定。
全力織密兜牢社會保險網。開展政策找人服務,加快養老保險精準擴面,全市職工養老、居民養老、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93.85萬人、312.35萬人和312.88萬人。
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升級人才計劃,打造“才聚泉城”招才引智金字招牌,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67.38萬人。成立了校地企合作聯盟,與105家高校建立科研項目、資源互聯、人才培養、成果轉移轉化等全方位合作關系。牽頭成立黃河流域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聯盟,為強省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社區醫院數量居全省首位
我市堅持一體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服務效能和行業作風建設,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優質服務。
全力擴容優質醫療資源。廣安門醫院濟南醫院、宣武醫院濟南醫院獲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齊魯醫院、廣安門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創建持續提速。接續實施醫療能力“雙十提升計劃”、泉城優勢臨床??萍航ㄔO行動計劃,累計建成29個國家級和85個省級重點、特色??萍靶赝吹雀黝愔行?。
全力織密基層衛生網底。建設城市醫療集團(醫聯體)6家、縣域醫共體9家,社區醫院數量居全省首位。實施基層高級職稱單獨評聘,推行全科醫生“鎮管村用”,實施鄉醫養老保險補助,獲批山東省“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試點市。
全力筑牢公共衛生屏障。公共衛生“六大中心”陸續建成。市區兩級疾控局掛牌成立,功能區疾控中心全國首創,全民健康素養水平保持全省第一,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暗訪考評。
全力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出臺全國首個智慧中藥房建設運行地方標準,建成智慧中藥房9家,智慧中醫藥服務和“國醫堂”實現區縣全覆蓋。備案制中醫診所發展模式獲評全省“揭榜掛帥”改革項目。創建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2個。
全力優化重點人群保障。創建全省醫養結合示范先行市和高質量發展創新引領區,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打造“泉心托、泉暖心”等服務品牌,獲評全國首批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連續兩年獲評健康城市建設創新模式宮頸癌綜合防治試點城市評估第一名。
編輯:張婉瑩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山東公布100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示范點...
10-13
我市啟動2023年度優撫精神障礙患者巡診
10-11
濟南市青年人才集體婚禮浪漫來襲
10-11
“齊魯保2023版”開啟參保通道
10-11
濟南19項目入圍省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