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是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和幸福產業。近年來,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態勢較好,但總體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全市共有體育產業市場主體 15663 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 2 個、省級體育產業基地 12 個、認定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 6 家。2021 年,全市體育產業規模 615 億元、增加值 233.14 億元(2022 年數據省體育局尚未反饋),均居全省第二位,增加值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 2.04%。對標體育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仍存在制造業不大、大型綜合性賽會少、龍頭企業不多、服務消費不旺、創新能力不強等短板,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明顯。據了解,上海、杭州、成都等體育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都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賽事引進、培育多元市場主體、促進體育科技創新、深化體育融合發展、擴大群眾體育參與等方面,反映了當前體育產業特點和發展重點。學習領會國家、省有關政策精神,借鑒先進城市做法,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提出 5 個方面工作建議。
一、聚焦運動營養品、體育用品及器械制造、新型智能制造,加快體育制造業建圈強鏈、提質增效
我市現有體育制造業企業 238 家(主營企業 91 家,兼營企業 147 家),其中四上、準四上企業 28 家,重點企業 34 家;91 家主營企業中小型企業占 94.51%,大型企業僅占 5.49%。骨干企業主要有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運動營養與保健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山東飛爾康體育設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戶外健身設施生產)、濟南軍源戶外裝備器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帳篷、訓練器材、射擊器材生產)等。2022 年,全市體育制造業總產出 72.31 億元,占體育產業總產出的11.74%;增加值20.78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8.91%。總體看,當前我市體育制造業規模小而分散、龍頭企業帶動不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弱。建議:聚焦優勢、突出重點,支持體育產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平臺等載體建設,梯次培育細分領域“專精特新”“瞪羚”“隱形冠軍”企業,通過三種路徑促進體育制造業發展。
一是支持現有骨干企業發展,做強運動營養保健食品業。在全民健身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運動營養、保健食品市場前景廣闊,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運動營養食品領域的龍頭企業,是全國少有的集運動營養與保健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擁有獨立研發中心、生產工廠、倉儲基地及立體化營銷渠道,行業內連續 4 年銷量第 1,近三年總收入年復合增長率 239%,今年 1-9 月,集團總營收 45 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營業收入。目前,總投資 1.8 億元的功能飲料產業園項目(斯伯特二期)已完工,正在試生產;總投資 10 億元的齊魯健康食品產業園項目(斯伯特三期)正處于主體施工階段,預計項目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可達 7 億元。
建議:積極發揮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龍頭牽引作用,“以大帶小” ,將資源稟賦和要素優勢拓展輻射到全產業鏈,扶持做強運動營養保健食品產業。
一是支持企業建設,在企業三期建設中,給予融資、用地等方面支持,全力保障齊魯健康食品產業園項目施工進度,推動園區盡快投產達效。
二是完善相關配套,在園區及周邊建立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食品包裝、電商新媒體等配套,建立并拉長產業鏈條。
三是支持企業與其他運動營養、健康保健、特醫食品等企業在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倉儲服務等方面合作,將運動營養保健食品業打造成我市品牌產業。
二是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做大體育用品和健身器材產業。據了解,我市有 20 家左右體育用品及器材生產企業,其中山東飛爾康體育設施有限公司、濟南軍源戶外裝備器材有限公司為四上企業。目前,我市體育器材制造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產品創新性、時尚性、智慧性不足,營銷模式單一。
建議:一是支持飛爾康、濟南軍源等企業與山東體育學院、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等合作,建立體育產品開發機制,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落地轉化。
二是引導中小微體育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產業聯盟等方式,為龍頭體育企業提供產業鏈精準配套服務。
三是鼓勵支持章丘區、商河縣等體育制造業中小企業相對較多的區縣設立體育產業園,推動供應鏈整合和創新能力共享,幫助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指導企業加大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推動實現小企業集聚發展、高質量發展。
三是搶抓未來發展新賽道,做優新型智能制造業。我市有著良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軟件研發優勢和數字經濟成長環境,智能制造是我市體育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現實路徑。建議:瞄準產業前沿、搶抓戰略機遇,聚焦系統集成能力強、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高、產品競爭力強、產業鏈拉動作用大的企業,大力開展招引培育,盡快形成產業優勢。
一是聚焦新型體育產品,重點引進智能穿戴、智能跑步裝備、智能騎行裝備、智能健身鏡等研發生產企業和機構。
二是聚焦高端體育裝備,圍繞體育賽事及訓練需要,加快招引旱雪毯、仿真冰、人工沖浪機、滑雪模擬器等研制生產企業。
三是聚焦戶外裝備制造,結合戶外休閑運動發展,重點引進安全裝備、功能服飾等戶外產品生產企業。支持圣泉集團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加大石墨烯加熱服研發生產。
四是聚焦體育設施綠色化,支持相關機構、企業在濟設立新能源賽車研發中心,推進體育制造低碳化轉型。鼓勵企業研發、設計、制造和推廣應用綠色體育產品。五是加強與省體育產業集團合作,去年 11 月,山東重工、泰山體育集團,聯合浙江金研資本組建了山東省體育產業集團,與包括國家級體育協會、科研單位、上市體育國企、人才集團、廣電傳媒在內的多家機構企業簽約,聚集了大量高端優質體育資源。市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省體育產業集團的聯系溝通,在產業布局、政策扶持、科研攻關、對外合作等方面爭取支持,為產業和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主動謀劃、積極爭取、大力培育一批精品賽事,聚力實現體育賽事舉辦新突破
“辦好一個會,搞活一個城” ,體育賽事是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最具有商業價值的部分,舉辦大型賽事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直接促進投資增長、優化城市建設,對刺激消費、帶動產業發展效果明顯。很多城市在爭取大型體育賽事上都做到全力以赴、不遺余力。比如,杭州市提出打造國際賽事之城,除剛剛結束的亞運會外,今年還將舉辦2023 年世界羽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首屆國際皮劃艇超級杯,正在積極申辦 2024 全球電子競技運動會、2024世界箭聯射箭世界杯、2025 年國際射聯射擊世界杯、2025 年蘇迪曼杯羽毛球比賽等國際頂級賽事;成都市圍繞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近年來先后爭取到 2019 世界警察與消防員運動會、世界大運會,又取得 2024 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 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吸引了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世界冰壺巡回賽亞太總部落戶。這些城市通過賽事承辦,大大提升了體育資源配置能力,增強了城市國際影響力。相比較來看,我市自 2004 年亞洲杯之后,就沒承辦過國際頂尖賽事,自 2009 年舉辦十一屆全運會以來,沒再舉辦過全國綜合性賽事。建議:以爭取承辦全國及以上、國際性高規格體育賽事為主要突破口,動員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力爭培育和落地一批有影響力的精品體育賽事。經過梳理,可重點申辦 2030 年第二十七屆山東省運動會、2029 年第十六屆全運會、2031 年第三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2024 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2029 年第五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等賽事。同時,充分挖掘大明湖、華山湖、雪野湖、長清湖等水資源,做大濟南國際泉水冬泳節,組織公開水域游泳、水上馬拉松、皮劃賽艇賽事活動,舉辦水上運動會,叫響“泉水運動之都”品牌。綜合性體育賽事規格高、申辦周期長、申辦環節復雜、競爭激烈,對申辦城市的人文環境、場館設施、辦賽經驗、接待保障等軟硬件條件要求高。為推進綜合性、頂級賽事申辦,建議下一步重點加強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對上爭取。密切與國家體育總局、省體育局的溝通聯系,經常性匯報工作,展示我市良好的體育群眾基礎、辦賽優勢和堅定的申辦決心,盡最大努力爭取上級支持。積極申辦承辦全國性單項賽事,積累辦賽經驗。
二是提前籌劃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我市現有體育場館大部分建設于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時期,設施較為陳舊,奧體中心 2009 年 5 月建成使用后未進行過大范圍升級改造,新建的黃河體育中心為專業足球場,無田徑跑道,都不具備舉辦開閉幕式條件。如舉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需新建或改造提升現有場館。對現有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或新建場館,一方面可以更好滿足賽事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動投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杭州市亞運會總投資約 1700 億元,新建和改造場館總投資約500 億元,這些場館在亞運會后重新對外開放,極大改善和提升了杭州乃至浙江地區的居民運動品質。
三是提升城市接待保障能力。在大型綜合性賽事舉辦期間,大批運動員、代表團官員、媒體記者、外地觀賽人員匯聚賽事舉辦城市,要求城市切實增強住宿、餐飲、交通等方面接待保障能力。承辦大型賽事,也為城市建設改造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和動力,極大拉動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廣州市通過承辦 2010 年亞運會,城市建設加快了 5-10 年。亞運會期間,杭州市接待游客300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約 400 億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長了約 50%;體育產業總收入達到 200 億元,同比增長約 30%。
四是一體策劃“賽事流量”與“發展增量”。重大體育賽事活動會帶來巨大流量,要將重大體育活動同投資促進、品牌展演、文旅娛商消費、文化交流等一體謀劃、融合推動,盡最大可能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留量、投資和消費增量,把體育帶來的巨大流量轉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三、加快體育與醫療、文化、旅游休閑等產業加速融合,著力構建融合型體育產業新體系
當前,我市體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涌現出一批與旅游、康養、傳媒等融合發展的新興業態,以山地戶外、航空運動、冰雪運動為主題的運動休閑等業態快速發展。但總體看,我市體育產業與其他領域的融合還不深入,特色不明顯,產品創新能力、新業態培育能力較弱,有效供給不足。建議:實施“體育+”戰略,重點推進促進體育與旅游、衛生、會展等深度融合、復合經營。
一是加快體育+旅游發展。整合體育特色項目和旅游資源,支持歷城、萊蕪、南部山區等聯合打造戶外運動品牌,協同打造山地、水上、冰雪、航空、汽摩、自行車、馬術等戶外運動產業鏈。組織開展“泉水”“沿黃”“沿齊長城”系列賽,重點打造沿齊長城體育文化廊道,開發一批以“旅游觀光+戶外運動+賽事體驗”為主題的體育旅游特色產品、精品線路,形成一批“網紅”打卡地,打造一批戶外路跑賽事 IP。
二是拓展體育+會展發展。學習上海經驗,借助國際國內重點展會,鼓勵會展經濟與賽事活動、體育企業融合互動,推動高端優質體育產業核心資源匯聚濟南。積極參展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支持在濟標桿性展會增設體育板塊,提升體育產業顯現度和影響力。支持舉辦濟南國際摩托車博覽會、濟南國際休閑體育博覽會等體育展會,打造體育產業展會濟南品牌。吸引國際國內重要體育會議論壇落戶,擴大城市體育影響力。
三是創新體育+衛生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醫療康養消費區、生態旅游康養區,打造體育康養高端服務平臺。支持社會資本開辦醫療康復機構,加快發展由健身咨詢指導、運動醫學、運動康復促進和健身大數據應用、主動健康管理等組成的體衛融合產業。據了解,江蘇省常州市在體衛融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他們創新體衛融合發展模式,成立體育醫院,建立“一中心四門診三基地”的服務構架,開設社區運動健康指導門診,由全科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處方師組成專家團隊,為慢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運動處方,同時為脊柱側彎學生提供糾正指導和治療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推動了體育產業創新發展。
四、加大項目招引建設,加強要素保障,以項目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發展產業的重要抓手。我市體育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休閑旅游和體育綜合體領域,目前在建、在談體育產業重點項目 48 個,總投資約 294 億元。這些項目,既服務了群眾體育休閑健身需求,又為體育產業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從整體看,大項目少,缺乏具有較強成長性和可持續性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項目落地難、推進慢等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突出瓶頸。比如,總投資 3 億元的夢幻冰雪氣膜冰雪館項目因選址問題遲遲難以落地,總投資 12.6 億元的馬山金港產業園項目 2018 年已簽約,因土地、資金等問題推進較慢。建議:以做實產業項目為抓手,全面推進項目招引建設,以項目突破引領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借鑒成都市做法,瞄準體育產品供給、賽事競演舉辦、消費場景打造、賽事代理推廣、場館管理運營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編制并動態更新體育產業圖譜,建立重點招引國際體育組織、全國性體育組織、體育企業名錄,聯合龍頭企業共同制定招商政策和方案,推行“體育組織、賽事組織、專業平臺、產投基金、知名人士”協同配合招商模式。瞄準國際重大賽事贊助商、供應商,結合重點項目、重要載體開展招商,引進一批具有帶動力、影響力的項目。
二是鼓勵社會參與。搭建面向社會的體育項目合作平臺,及時發布產業政策、產業數據、產業交易,以及品牌賽事、重點項目等機會清單,拓展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發展渠道和途徑。鼓勵賽事組織、場館設施單位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支持企業以冠名活動、特許商品開發、專營合作、社會捐贈等方式參與賽事活動和體育場景打造。挖掘產業集聚區、場館、綠道等體育場地資源商業價值,支持企業在場地周邊建設經營酒店、景點、娛樂等配套設施,形成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消費新場景。
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金融扶持,構建“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社會資本”的資金支持體系,探索建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加強土地保障,明確體育產業用地保障,鼓勵社會力量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閑置廠房、倉庫、商業設施等新建、改建體育場地設施,重點滿足重大體育產業項目需求。
五、聚焦體育消費新需求新變化,完善促消費政策措施,增加產品供給,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
我市體育消費調查數據顯示,運動服裝、體育器械等實物型體育消費占總體育消費比重的 55.1%,參與型體育消費快速增長,占 30.5%,體育消費類型正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消費轉變。建議:圍繞差異化需求,開發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消費場景,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一是擴大體育消費人口。以舉辦群眾性賽事活動為抓手,擴大體育消費人口基數。貴州“村超”通過草根足球賽事,帶動了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群眾關注體育、參與體育,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具有良好群眾基礎,要大力舉辦、推廣群眾喜聞樂見、接地氣的運動活動,讓更多群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要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先規劃建設各類市民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讓群眾出門就能參加體育活動。
二是打造體育消費場景。以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為抓手,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體育產業成為商業綜合體和商業街區的引流業態。在中心城區體育服務綜合體和商業綜合體增加潮流體育元素,發展電競、滑板、輪滑、小輪車、飛盤、腰旗橄欖球等新興體育項目,打造“潮流酷玩消費區” ,引導發展體育特色突出的商業綜合體。發揮體育產業基地載體集聚示范效應,引導上下游體育企業向產業基地集中,提高體育產業基地承載能力,推動職業足球、航空體育產業、電子競技、體育康養等體育消費產業園區建設。
三是打造數字體育消費新業態。加快信息技術在智慧場館、數字辦賽、在線健身、數字體育傳媒、體醫融合發展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不斷拓展數字體育應用場景。以馬拉松、自行車等運動項目為突破,依托智能信息設備和數字化技術,推行數字化辦賽新模式。推廣智能健身路徑、智能健身驛站、智能步道、智能社區健身房等智慧設施,鼓勵發展線上“云健身”產品和服務。
四是完善促進體育消費的政策措施。制定關于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政策措施,持續打造“濟南潮流體育消費季”“濟南冰雪體育消費季”等促消費活動品牌,
加大市級體育惠民優惠券發放力度。鼓勵社會力量辦賽,學習成都等地做法,對社會力量舉辦的國際、全國、省級體育賽事和自主品牌體育賽事給予年度總額不超過500 萬元的獎勵。對獲評國家級和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單位和項目的,給予年度總額不超過 100 萬元的獎勵。支持運動場所、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等創建并申報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
濟南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23-10-23 16:34:21
體育產業是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和幸福產業。近年來,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態勢較好,但總體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全市共有體育產業市場主體 15663 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 2 個、省級體育產業基地 12 個、認定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 6 家。2021 年,全市體育產業規模 615 億元、增加值 233.14 億元(2022 年數據省體育局尚未反饋),均居全省第二位,增加值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 2.04%。對標體育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仍存在制造業不大、大型綜合性賽會少、龍頭企業不多、服務消費不旺、創新能力不強等短板,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明顯。據了解,上海、杭州、成都等體育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都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賽事引進、培育多元市場主體、促進體育科技創新、深化體育融合發展、擴大群眾體育參與等方面,反映了當前體育產業特點和發展重點。學習領會國家、省有關政策精神,借鑒先進城市做法,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提出 5 個方面工作建議。
一、聚焦運動營養品、體育用品及器械制造、新型智能制造,加快體育制造業建圈強鏈、提質增效
我市現有體育制造業企業 238 家(主營企業 91 家,兼營企業 147 家),其中四上、準四上企業 28 家,重點企業 34 家;91 家主營企業中小型企業占 94.51%,大型企業僅占 5.49%。骨干企業主要有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運動營養與保健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山東飛爾康體育設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戶外健身設施生產)、濟南軍源戶外裝備器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帳篷、訓練器材、射擊器材生產)等。2022 年,全市體育制造業總產出 72.31 億元,占體育產業總產出的11.74%;增加值20.78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8.91%。總體看,當前我市體育制造業規模小而分散、龍頭企業帶動不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弱。建議:聚焦優勢、突出重點,支持體育產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平臺等載體建設,梯次培育細分領域“專精特新”“瞪羚”“隱形冠軍”企業,通過三種路徑促進體育制造業發展。
一是支持現有骨干企業發展,做強運動營養保健食品業。在全民健身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運動營養、保健食品市場前景廣闊,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運動營養食品領域的龍頭企業,是全國少有的集運動營養與保健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擁有獨立研發中心、生產工廠、倉儲基地及立體化營銷渠道,行業內連續 4 年銷量第 1,近三年總收入年復合增長率 239%,今年 1-9 月,集團總營收 45 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營業收入。目前,總投資 1.8 億元的功能飲料產業園項目(斯伯特二期)已完工,正在試生產;總投資 10 億元的齊魯健康食品產業園項目(斯伯特三期)正處于主體施工階段,預計項目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可達 7 億元。
建議:積極發揮山東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龍頭牽引作用,“以大帶小” ,將資源稟賦和要素優勢拓展輻射到全產業鏈,扶持做強運動營養保健食品產業。
一是支持企業建設,在企業三期建設中,給予融資、用地等方面支持,全力保障齊魯健康食品產業園項目施工進度,推動園區盡快投產達效。
二是完善相關配套,在園區及周邊建立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食品包裝、電商新媒體等配套,建立并拉長產業鏈條。
三是支持企業與其他運動營養、健康保健、特醫食品等企業在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倉儲服務等方面合作,將運動營養保健食品業打造成我市品牌產業。
二是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做大體育用品和健身器材產業。據了解,我市有 20 家左右體育用品及器材生產企業,其中山東飛爾康體育設施有限公司、濟南軍源戶外裝備器材有限公司為四上企業。目前,我市體育器材制造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產品創新性、時尚性、智慧性不足,營銷模式單一。
建議:一是支持飛爾康、濟南軍源等企業與山東體育學院、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等合作,建立體育產品開發機制,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落地轉化。
二是引導中小微體育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產業聯盟等方式,為龍頭體育企業提供產業鏈精準配套服務。
三是鼓勵支持章丘區、商河縣等體育制造業中小企業相對較多的區縣設立體育產業園,推動供應鏈整合和創新能力共享,幫助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指導企業加大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推動實現小企業集聚發展、高質量發展。
三是搶抓未來發展新賽道,做優新型智能制造業。我市有著良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軟件研發優勢和數字經濟成長環境,智能制造是我市體育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現實路徑。建議:瞄準產業前沿、搶抓戰略機遇,聚焦系統集成能力強、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高、產品競爭力強、產業鏈拉動作用大的企業,大力開展招引培育,盡快形成產業優勢。
一是聚焦新型體育產品,重點引進智能穿戴、智能跑步裝備、智能騎行裝備、智能健身鏡等研發生產企業和機構。
二是聚焦高端體育裝備,圍繞體育賽事及訓練需要,加快招引旱雪毯、仿真冰、人工沖浪機、滑雪模擬器等研制生產企業。
三是聚焦戶外裝備制造,結合戶外休閑運動發展,重點引進安全裝備、功能服飾等戶外產品生產企業。支持圣泉集團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加大石墨烯加熱服研發生產。
四是聚焦體育設施綠色化,支持相關機構、企業在濟設立新能源賽車研發中心,推進體育制造低碳化轉型。鼓勵企業研發、設計、制造和推廣應用綠色體育產品。五是加強與省體育產業集團合作,去年 11 月,山東重工、泰山體育集團,聯合浙江金研資本組建了山東省體育產業集團,與包括國家級體育協會、科研單位、上市體育國企、人才集團、廣電傳媒在內的多家機構企業簽約,聚集了大量高端優質體育資源。市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省體育產業集團的聯系溝通,在產業布局、政策扶持、科研攻關、對外合作等方面爭取支持,為產業和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主動謀劃、積極爭取、大力培育一批精品賽事,聚力實現體育賽事舉辦新突破
“辦好一個會,搞活一個城” ,體育賽事是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最具有商業價值的部分,舉辦大型賽事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直接促進投資增長、優化城市建設,對刺激消費、帶動產業發展效果明顯。很多城市在爭取大型體育賽事上都做到全力以赴、不遺余力。比如,杭州市提出打造國際賽事之城,除剛剛結束的亞運會外,今年還將舉辦2023 年世界羽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首屆國際皮劃艇超級杯,正在積極申辦 2024 全球電子競技運動會、2024世界箭聯射箭世界杯、2025 年國際射聯射擊世界杯、2025 年蘇迪曼杯羽毛球比賽等國際頂級賽事;成都市圍繞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近年來先后爭取到 2019 世界警察與消防員運動會、世界大運會,又取得 2024 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 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吸引了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世界冰壺巡回賽亞太總部落戶。這些城市通過賽事承辦,大大提升了體育資源配置能力,增強了城市國際影響力。相比較來看,我市自 2004 年亞洲杯之后,就沒承辦過國際頂尖賽事,自 2009 年舉辦十一屆全運會以來,沒再舉辦過全國綜合性賽事。建議:以爭取承辦全國及以上、國際性高規格體育賽事為主要突破口,動員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力爭培育和落地一批有影響力的精品體育賽事。經過梳理,可重點申辦 2030 年第二十七屆山東省運動會、2029 年第十六屆全運會、2031 年第三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2024 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2029 年第五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等賽事。同時,充分挖掘大明湖、華山湖、雪野湖、長清湖等水資源,做大濟南國際泉水冬泳節,組織公開水域游泳、水上馬拉松、皮劃賽艇賽事活動,舉辦水上運動會,叫響“泉水運動之都”品牌。綜合性體育賽事規格高、申辦周期長、申辦環節復雜、競爭激烈,對申辦城市的人文環境、場館設施、辦賽經驗、接待保障等軟硬件條件要求高。為推進綜合性、頂級賽事申辦,建議下一步重點加強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對上爭取。密切與國家體育總局、省體育局的溝通聯系,經常性匯報工作,展示我市良好的體育群眾基礎、辦賽優勢和堅定的申辦決心,盡最大努力爭取上級支持。積極申辦承辦全國性單項賽事,積累辦賽經驗。
二是提前籌劃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我市現有體育場館大部分建設于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時期,設施較為陳舊,奧體中心 2009 年 5 月建成使用后未進行過大范圍升級改造,新建的黃河體育中心為專業足球場,無田徑跑道,都不具備舉辦開閉幕式條件。如舉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需新建或改造提升現有場館。對現有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或新建場館,一方面可以更好滿足賽事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動投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杭州市亞運會總投資約 1700 億元,新建和改造場館總投資約500 億元,這些場館在亞運會后重新對外開放,極大改善和提升了杭州乃至浙江地區的居民運動品質。
三是提升城市接待保障能力。在大型綜合性賽事舉辦期間,大批運動員、代表團官員、媒體記者、外地觀賽人員匯聚賽事舉辦城市,要求城市切實增強住宿、餐飲、交通等方面接待保障能力。承辦大型賽事,也為城市建設改造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和動力,極大拉動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廣州市通過承辦 2010 年亞運會,城市建設加快了 5-10 年。亞運會期間,杭州市接待游客300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約 400 億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長了約 50%;體育產業總收入達到 200 億元,同比增長約 30%。
四是一體策劃“賽事流量”與“發展增量”。重大體育賽事活動會帶來巨大流量,要將重大體育活動同投資促進、品牌展演、文旅娛商消費、文化交流等一體謀劃、融合推動,盡最大可能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留量、投資和消費增量,把體育帶來的巨大流量轉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三、加快體育與醫療、文化、旅游休閑等產業加速融合,著力構建融合型體育產業新體系
當前,我市體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涌現出一批與旅游、康養、傳媒等融合發展的新興業態,以山地戶外、航空運動、冰雪運動為主題的運動休閑等業態快速發展。但總體看,我市體育產業與其他領域的融合還不深入,特色不明顯,產品創新能力、新業態培育能力較弱,有效供給不足。建議:實施“體育+”戰略,重點推進促進體育與旅游、衛生、會展等深度融合、復合經營。
一是加快體育+旅游發展。整合體育特色項目和旅游資源,支持歷城、萊蕪、南部山區等聯合打造戶外運動品牌,協同打造山地、水上、冰雪、航空、汽摩、自行車、馬術等戶外運動產業鏈。組織開展“泉水”“沿黃”“沿齊長城”系列賽,重點打造沿齊長城體育文化廊道,開發一批以“旅游觀光+戶外運動+賽事體驗”為主題的體育旅游特色產品、精品線路,形成一批“網紅”打卡地,打造一批戶外路跑賽事 IP。
二是拓展體育+會展發展。學習上海經驗,借助國際國內重點展會,鼓勵會展經濟與賽事活動、體育企業融合互動,推動高端優質體育產業核心資源匯聚濟南。積極參展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支持在濟標桿性展會增設體育板塊,提升體育產業顯現度和影響力。支持舉辦濟南國際摩托車博覽會、濟南國際休閑體育博覽會等體育展會,打造體育產業展會濟南品牌。吸引國際國內重要體育會議論壇落戶,擴大城市體育影響力。
三是創新體育+衛生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醫療康養消費區、生態旅游康養區,打造體育康養高端服務平臺。支持社會資本開辦醫療康復機構,加快發展由健身咨詢指導、運動醫學、運動康復促進和健身大數據應用、主動健康管理等組成的體衛融合產業。據了解,江蘇省常州市在體衛融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他們創新體衛融合發展模式,成立體育醫院,建立“一中心四門診三基地”的服務構架,開設社區運動健康指導門診,由全科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處方師組成專家團隊,為慢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運動處方,同時為脊柱側彎學生提供糾正指導和治療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推動了體育產業創新發展。
四、加大項目招引建設,加強要素保障,以項目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發展產業的重要抓手。我市體育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休閑旅游和體育綜合體領域,目前在建、在談體育產業重點項目 48 個,總投資約 294 億元。這些項目,既服務了群眾體育休閑健身需求,又為體育產業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從整體看,大項目少,缺乏具有較強成長性和可持續性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項目落地難、推進慢等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突出瓶頸。比如,總投資 3 億元的夢幻冰雪氣膜冰雪館項目因選址問題遲遲難以落地,總投資 12.6 億元的馬山金港產業園項目 2018 年已簽約,因土地、資金等問題推進較慢。建議:以做實產業項目為抓手,全面推進項目招引建設,以項目突破引領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借鑒成都市做法,瞄準體育產品供給、賽事競演舉辦、消費場景打造、賽事代理推廣、場館管理運營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編制并動態更新體育產業圖譜,建立重點招引國際體育組織、全國性體育組織、體育企業名錄,聯合龍頭企業共同制定招商政策和方案,推行“體育組織、賽事組織、專業平臺、產投基金、知名人士”協同配合招商模式。瞄準國際重大賽事贊助商、供應商,結合重點項目、重要載體開展招商,引進一批具有帶動力、影響力的項目。
二是鼓勵社會參與。搭建面向社會的體育項目合作平臺,及時發布產業政策、產業數據、產業交易,以及品牌賽事、重點項目等機會清單,拓展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發展渠道和途徑。鼓勵賽事組織、場館設施單位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支持企業以冠名活動、特許商品開發、專營合作、社會捐贈等方式參與賽事活動和體育場景打造。挖掘產業集聚區、場館、綠道等體育場地資源商業價值,支持企業在場地周邊建設經營酒店、景點、娛樂等配套設施,形成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消費新場景。
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金融扶持,構建“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社會資本”的資金支持體系,探索建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加強土地保障,明確體育產業用地保障,鼓勵社會力量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閑置廠房、倉庫、商業設施等新建、改建體育場地設施,重點滿足重大體育產業項目需求。
五、聚焦體育消費新需求新變化,完善促消費政策措施,增加產品供給,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
我市體育消費調查數據顯示,運動服裝、體育器械等實物型體育消費占總體育消費比重的 55.1%,參與型體育消費快速增長,占 30.5%,體育消費類型正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消費轉變。建議:圍繞差異化需求,開發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消費場景,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一是擴大體育消費人口。以舉辦群眾性賽事活動為抓手,擴大體育消費人口基數。貴州“村超”通過草根足球賽事,帶動了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群眾關注體育、參與體育,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具有良好群眾基礎,要大力舉辦、推廣群眾喜聞樂見、接地氣的運動活動,讓更多群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要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先規劃建設各類市民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讓群眾出門就能參加體育活動。
二是打造體育消費場景。以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為抓手,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體育產業成為商業綜合體和商業街區的引流業態。在中心城區體育服務綜合體和商業綜合體增加潮流體育元素,發展電競、滑板、輪滑、小輪車、飛盤、腰旗橄欖球等新興體育項目,打造“潮流酷玩消費區” ,引導發展體育特色突出的商業綜合體。發揮體育產業基地載體集聚示范效應,引導上下游體育企業向產業基地集中,提高體育產業基地承載能力,推動職業足球、航空體育產業、電子競技、體育康養等體育消費產業園區建設。
三是打造數字體育消費新業態。加快信息技術在智慧場館、數字辦賽、在線健身、數字體育傳媒、體醫融合發展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不斷拓展數字體育應用場景。以馬拉松、自行車等運動項目為突破,依托智能信息設備和數字化技術,推行數字化辦賽新模式。推廣智能健身路徑、智能健身驛站、智能步道、智能社區健身房等智慧設施,鼓勵發展線上“云健身”產品和服務。
四是完善促進體育消費的政策措施。制定關于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政策措施,持續打造“濟南潮流體育消費季”“濟南冰雪體育消費季”等促消費活動品牌,
加大市級體育惠民優惠券發放力度。鼓勵社會力量辦賽,學習成都等地做法,對社會力量舉辦的國際、全國、省級體育賽事和自主品牌體育賽事給予年度總額不超過500 萬元的獎勵。對獲評國家級和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單位和項目的,給予年度總額不超過 100 萬元的獎勵。支持運動場所、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等創建并申報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
編輯:張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