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之所以被稱為“古城”,一定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這個底蘊,可以從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可以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來窺知,也可以從保存完好的地上建筑來呈現。
一座千年古城 就是一本史書
濟南這部“史書”十分厚重耐讀。這里有8000年泉水史、46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是中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
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千百年來,凡是到過濟南的人、讀懂濟南的人,都會對這座城市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到訪過濟南,他在游記中寫道:“這個地方四周都是花園,圍繞著美麗的叢林和豐茂的果園,真是居住的勝地。”由此,我們可以得知,700多年前的濟南,到處都是美麗的花園,是個人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印度著名的大詩人泰戈爾到訪過濟南。在這里,泰戈爾留下了讓無數人心之向往的詩句:“我懷念滿城的泉池,他們在光芒下大聲地說著光芒。”哪些泉池讓泰戈爾懷念?我們今天可以追尋泰戈爾的腳步,去感受泉水蕩漾中反射的耀眼陽光。
中國文學巨匠老舍先生在濟南生活期間寫下了一篇美文《濟南的秋天》。他寫道:“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詩境是什么樣?老舍先生請讀者想,“設若你幻想不出——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而在另一篇美文《濟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寫道:“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想知道美文中的濟南什么樣?可以循著老舍先生的筆觸到現在的濟南來看一看、品一品、賞一賞。
名人名士對濟南的這些“印象”,存在于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特色建筑之中。經過千百年的時光“沖刷”,那些人和事已經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或許城市的肌理、歷史的脈絡也模糊不清,但那些建筑依然存在,那些風光依然旖旎。
一處老建筑 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保護好老建筑,就是守護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風貌,努力鉤沉人文痕跡,沉淀獨特時光記憶。這是一代代人的職責使命,也是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保障。
近日,濟南市公布了第四批歷史建筑名單。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24號)、《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確定西更道街20號傳統民居等30處建筑為濟南市第四批歷史建筑。
這也是2018年公布首批歷史建筑以來,濟南市歷史建筑名錄的又一次擴大。這些歷史建筑最老的已超過400歲,許多建筑超過100歲,最年輕的也超過了60歲,各具特色的它們堪稱濟南歷史的“活化石”。
歷史的車輪一直向前,如果沒有活化的歷史文脈存在,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可以說,老有老的味道,新有新的風采。
每座城市既要有高大上的現代化新城,也要有記住鄉愁、留住鄉愁的老城;既要有與時代接軌的摩天大廈,也要有特色獨具的古老街巷;既要有寬闊筆直的柏油路,也要有曲徑通幽的石板路;既要有清新撲面的城市風貌,也要有古色古香的歷史肌理。
打一桶泉水,煮一壺清茶,循著流淌的泉道,在阡陌小巷中徜徉,聽一段山東快書,與曾到此一游的文人墨客來一場“時空對話”……如果要選出一片最有老濟南特色的街區,濟南古城明府城片區首屈一指。
正是古建筑的有效保護和集中呈現,讓老濟南跨越時空來到了你我面前。
保護老建筑 世界范圍的共識
歷史建筑的保護,在世界范圍具有廣泛的共識。
法國巴黎在保護原有風貌建筑的同時也不斷開辟新區,古典、浪漫的城市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政府規定,要拆除、重建舊城區的任何建筑物必須經市政府專門機構審查、批準,并設定嚴格的審批程序。如確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臨街的兩個立面必須與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要完全達到舊模舊樣的效果。
羅馬的歷史建筑保存是“整舊如舊”,也就是說現在人看到的是一個加固卻不會刷新、重建,保持原有特色的意大利城市。新建筑不會“壓”過老建筑,城市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古老歷史。歷史遺跡自然地展現在正常生態之中,周圍的建筑要努力與之和諧并存。
英國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設立了500個保護區,不僅保護古建筑本身,而且對其周圍環境也加以保護。如果古建筑被高樓和高速路所環抱,就會失去它應有的韻味。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英國的古建筑仍然是城市的“主角”。
華沙老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在二戰中被夷為平地的城市,今天的華沙老城是在1945年至1966年間重建復原的。盡管波蘭人嚴格按原狀重修了所有的建筑,但在特別強調文化遺產“原真性”的世遺名錄中,重建項目是極少數的存在。它是按14—18世紀的樣貌復原、并且盡可能使用原有的材料、舊時的技術重建的“新”古城。這足見尊重歷史的極端重要性。
老建筑保護 也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
超然樓亮燈為什么爆紅?
因為找到了“打開”古城的新方式。
老建筑再好,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找到新的視角,獲得新的體驗,這需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文章。
近年來,濟南對3處歷史文化街區、1處傳統風貌區、200余處省市級優秀歷史建筑以及對13項國家級、500余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空間全覆蓋、延伸時間軸。既保護單體建筑、也保護街巷街區;既保護古代建筑、也保護近代建筑;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如今,濟南已經找到了一條文化“雙創”成功之路——在尊重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再梳理再闡發,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優化提升,健全泉城文化資源庫,豐富更具體驗感的數字化文化應用場景,讓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資源也怕無人識,再好的歷史IP也需要一把“新鑰匙”打開。比如,大明湖、趵突泉已經深入人心,但美景只可觀不可玩怎么辦?大明湖雪糕、趵突泉雪糕被創造性開發出來,深受往來市民游客喜愛。
文化原來可以這樣玩!文化將來就要這樣玩!
“文旅商”融合發展新路徑正在探索中。緊跟游客消費需求,持續推進特色項目建設,打造沉浸式消費新體驗,讓來濟南的游客在休閑、游覽和消費過程中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沉浸式劇場、文創店、主題院落、非遺工坊……一個個新興業態在古城片區內落地生根,讓人們看到了古城的“新貌”。
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市民游客可以依托歷史街巷、泉道水系,沿著兩條精品旅游線路感受古色古香的老濟南——芙蓉街—文廟南廣場—東花墻子街—轆轤把子街—曲水亭街;后宰門街—轆轤把子街—東花墻子街—茶巷—貢院墻根街—省府東街—雙忠祠街—西城根街。
精品旅游線路串聯了24處歷史遺存和傳統院落,將街區與周邊文保建筑、文化遺存、風景名勝串珠成鏈,真正可以實現循著古人的腳步盡享古城之美。
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是一篇需要用創造性思維大書特書的文章。守住古城的“根”和“魂”,讓泉城、泉水真正成為世界IP!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市開展深化城市體檢制度機制試點工作
07-05
“遇見明湖·超然市集”城市文創市集開市啦
07-05
濟南公布第四批歷史建筑名單
07-04
濟南市舉行“泉城清風”廉潔文化系列活動
07-04
我市加快打造千億級裝配式建筑產業
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