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山東迎來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周年的重要節點。
一年前的2022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山東“以深化新舊動能轉換為中心任務”,“努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發展由此駛入新賽道。
一年來,“綠色低碳高質量”成為山東拼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奮力蹚出一條具有泉城特色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探索環境治理新模式,引導項目綠色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向綠色化、高端化、規模化邁進;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戰略機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邁出堅實步伐……濟南去年PM2.5濃度改善7.5%,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4.9%,國控斷面好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重點泉群保持19年連續噴涌。與此同時,全市“四新”經濟占比達到39%,數字經濟占比達到47%,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56%以上,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達到60%以上。
“綠色濟南”蓄勢發力、“低碳濟南”快步疾行,省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更濃、成色更足、底色更實。
濟南探索創新 截至去年底有11家企業入選全省生態環保產業百強
根據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日前公布的信息,濟南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助力項目突破,截至去年底已有11家企業入選全省生態環保產業百強。
作為省會,近年來濟南在創新環境治理、助力項目突破上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在引導項目綠色發展方面,探索環境治理新模式,“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入選省生態環境廳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和生態環境部第一批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大力推進“環保管家”“環境醫院”服務模式,濟南共有3家項目入選省生態環境廳“環保管家”服務模式試點,1家入選“環境醫院”服務模式試點。在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方面,為摸清環保產業底數,濟南在全省率先開展環保產業調查,2022年入庫調查企業623家,涉及產值980余億元。與此同時,推動環保產業集群建設,經過多輪次調研、座談、論證,完成了環保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的編制。
在推進國家級試點、示范項目實施方面,濟南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18個試點之一,積極做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評估工作,動態更新“三線一單”相關數據和內容,為重大項目環評提供保障支撐。不斷提升智慧化環境監管水平,加快推進智慧生態黃河示范項目建設,推動成立部省市三級共同組建的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完善推進機制,編制完成項目建設方案,通過政務信息系統項目建設評審,完成項目政府采購。為積極推進項目實施,全面開展項目需求調研,啟動數據支撐、業務支撐和智能驅動三大底座建設,力促項目早建成、早使用。
搶抓戰略機遇 省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更濃、成色更足、底色更實
今年6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論壇在濟南舉行。此次論壇是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之一,濟南作為活動的承辦城市,通過這一重要平臺,向全國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努力在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上當引領、作示范,把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頭等大事,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能級,舉全市之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成形起勢,建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努力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上當引領、作示范,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突破未來產業,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構建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以數字化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努力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當引領、作示范,高標準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目前,全市“四新”經濟占比達到39%,數字經濟占比達到47%,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56%以上,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達到60%以上。與此同時,聚焦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去年新增11個綠色發展工業園區、78家綠色工廠,全市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提高到19.5%。
值得注意的是,為推動生態環保產業集群發展,濟南還著力加強要素保障。其中,依托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濟南將引進培育一批氫能企業,推進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多領域推廣示范。據環保產業統計調查,濟南市入庫調查企業623家,涉及產值980余億元,清潔能源、先進環保裝備等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顯現。在氫能源、碳衛星、核監測、水治理等高端低碳環保鏈主企業落戶的基礎上,濟南充分延鏈補鏈和集聚發展,發揮新區特辦、黃河基金、鵲華英才等政策優勢,幫助企業加快科技投入和成果轉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濟南市碳達峰工作方案》日前印發。“十四五”期間,濟南市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合理控制煤炭消費,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4.8%,完成省下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任務,為全市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城市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工作方案》提出的碳達峰“十大工程”備受關注。其中,“工業領域碳達峰工程”,將著力做大增量,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空天信息、基因與細胞技術等未來產業;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全生命周期,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同時推動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碳達峰。
“節能降碳增效工程”,將在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碳排放環評試點,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強化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管理,加大節能高效技術、產品開發推廣力度,加快開展節能低碳技術改造。
“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將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創建認定;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新建綠色低碳園區;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提升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建立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到2030年,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程”,將加大重點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建設;高水平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發揮產研院創新圈、超算中心創新圈、濟南科創城創新圈、山東大學創新圈“四圈聯動”科技支撐作用,推動創新平臺建設,等等。
面對綠色低碳這一時代主題,濟南正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舊動能轉換深度融合,不斷夯實全市經濟綠色發展基礎,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新賽道,濟南憑實力領先一步!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對話“國際友人”,濟南滿是誠意與機遇
08-12
我市創建“中國快遞示范城市”促進快遞業高質量...
08-02
激光產業:濟南錨定“國內第三極”
06-05
濟南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
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