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在首輪山東、河南兩省省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2023年底,魯豫兩省政府簽訂第二輪《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3—2025年)》,增加總氮指標,補償標準由年度達標調整為月度達標,并且建立覆蓋黃河干支流的省、市、縣三級上下游聯防聯控治理體系。
2021年4月,魯豫兩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搭建起黃河流域省際政府間首個協作保護機制。協議簽署兩年以來,黃河干流入魯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標穩中向好。按照協議約定,山東省作為受益方,累計兌現河南省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對山東省主動擔當作為,牽頭推動建立黃河流域首個省際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專門獎勵2億元資金,并在全國推廣山東做法。
鑒于原補償協議已到期,為進一步完善兩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我省對原補償協議進行了修訂。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幫助下,2023年12月底,正式簽署《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3—2025年)》。
與原補償協議相比,此次續簽協議更加科學、全面,更有利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是在指標設置上實現陸海統籌。補償因子在原來地表水指標基礎上增加了總氮指標,落實黃河流域上游省份保護海洋環境責任,形成上下游公平分擔、協同共治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二是補償標準更加精準。水質類別補償由原來的年度達標調整為月度達標,推動上游省份“以月保年”,保障黃河水質更加穩定。三是覆蓋范圍更廣。推動建立覆蓋黃河干支流的省、市、縣三級上下游聯防聯控治理體系,為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奠定堅實基礎。
新一輪黃河流域省際補償協議的簽訂,將有力保障黃河流域豫魯段水質穩步改善,實現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生態保護補償提供示范樣板。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濟南首批3家“無廢園區”名單發布
01-07
濟鄭高鐵讓沿黃重點城市連成串 黃河重大國家戰...
12-08
《濟南市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試點暫行辦法...
11-30
山東沿黃地區今年夏糧秋糧再獲豐收
11-25
山東曬出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成績單”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