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濟南老鄉辛棄疾筆下的熱鬧節日景象,在這個龍年春節呈現得更加充分。在泉城大街小巷,民間藝術受寵,國潮元素席卷,為新春佳節增添“復古”的文藝色彩。無論是網紅“酸妮兒”,還是村里的民俗藝術隊,見“龍”巡演都能獲得夾道圍觀、滿堂喝彩。
“國潮”回歸和傳統文化“復興”有跡可循。在泉城民俗表演界頗有名氣的滑端鵬深有體會,“今年特別忙,企業、商場、景區、小區演出不斷,正月里更是閑不住。”他的“獅吼堂”從年前就開始串場,“業務量”也不斷攀升,和許多民俗藝術團隊一起,為泉城“舞”出一個紅火年。樓宇亮化工程將泉城裝點得摩登時尚,傳統民間藝術的花火“流轉生輝”,濃妝淡抹間,新春閃亮登場。
天橋區某售樓處的廣場上,打鐵花民俗表演蓄勢待發。天氣寒冷,在等待“鐵水”達到1600攝氏度的半個鐘頭里,每個人的眼睛里都充滿了期待。火樹銀花落,萬點星辰開,在遍地生金的瞬間,人們一聲聲驚嘆和歡呼慰藉著匠人的心。“打得越高越用力,鐵花越散越好看。”打鐵花傳承人表示,觀眾捧場,匠人打得就更起勁兒。這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民間藝術帶著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祈愿,穿越千年在現代盛開,呈燎原之勢,點燃了年輕人心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就是過年的感覺。”“開了眼了,還想再看一次。”年輕人紛紛點贊、捧場。
傳統文化的“復興”,加之文化“兩創”的落地,一系列新潮又復古的商品讓泉城市民游客爭相買單。入夜,在泉城廣場、天下第一泉風景區附近,“鰲魚燈”成了搶手貨。與前些年不同,今年的花燈可以“搖頭擺尾”。年輕人買來拍照打卡;小孩兒坐在爸爸肩頭,將“鰲魚燈”舉過頭頂,點點熒光隨著人群涌動,燦若星河。
精明的商家也早就嗅到了商機。“我們這一代人,每到過年都會拿著自制的燈籠追著舞龍舞獅隊伍跑。最近幾年,民俗表演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今年,從節日裝飾到文娛活動,處處都有不一樣的‘中國味’。”泉城廣場南邊的咖啡郵局也早早開始販賣起“中國浪漫”。
在學者眼里,舞龍舞獅、打鐵花、踩高蹺都是正宗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在文化傳承和商業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商超、地標前的景觀小品從圣誕樹變成了“龍鳳呈祥”,對聯年畫玩出了新詞熱梗,大街上處處可見身穿漢服、長衫的年輕人,就連奶茶店都開始走國風營銷路線。有數據統計,今年熱銷的不僅是漢服、新中式服裝,舞龍舞獅行頭和各種民俗裝飾也榜上有名。“前些年,人們都在說年味淡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傳統文化買單,大家潛意識里認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某高校歷史教師表示,民族意識的覺醒將為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厚植沃土。乘著“國潮”,傳統文化想要傳承“復興”,發揚光大,最終要看年輕人這一棒。
舞獅看著很難,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必須下功夫才能把動作做好。”獅吼堂負責人滑端鵬介紹,2008年下半年,他開始在高校招募大學生學習民俗表演,吸納了來自山東交通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的200多名兼職藝人。“這些平均年齡只有22歲的小伙子開始是師傅手把手教,后來大三、大四的學長就可以帶大一、大二的學弟了。”獅吼堂的青年“獅頭”劉恒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間藝術大有可為,心懷熱愛就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作為年輕一代,有責任讓傳統文化在泉城薪火相傳。
大明湖畔,濟南市民張大爺跟隨春節文化廟會的舞龍舞獅隊伍邊走邊講“泉水故事”,在他的“老濟南”情懷里,身邊的一草一木,甚至胖胖的錦鯉都是文化。張大爺說:“這幾年,我們都在談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究竟有什么?都在哪里?看看大街小巷的鑼鼓,聽聽歌曲里的戲腔,品品民間藝術的韻味……”就像辛棄疾說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編輯:張婉瑩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在年俗傳承中感受升騰的“年味”
02-13
年味十足 泉城文旅市場紅紅火火
02-13
春運里的青春“志愿紅”格外醒目
02-12
大明湖春節文化廟會民俗盛宴亮點十足
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