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又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清明這個充滿追思與懷念的日子,祭掃是最重要的習俗。
4月4日至6日是清明假期,各地將迎來祭掃高峰期。慎終追遠,以表“思時之敬”,怎樣才能更好表達緬懷之情?
以燒紙燒香表達緬懷之情,不僅污染環(huán)境,在風干物燥中“一點星星火,可毀萬畝林”,祭掃不慎用火引來火患更是讓原本美好的懷念成了禍端。
思念之意存于心,而非在于形。隨著時代變遷和文明理念的傳播,更多更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祭掃方式正逐漸被更多人接受。
4月2日,第二屆“文明清明·禮安齊魯”誦讀會活動在英雄山北廣場舉辦,通過誦讀經(jīng)典家訓、詩詞、文章、器樂演奏等形式,以別樣的方式緬懷逝者、表達哀思、領悟生命的意義,推進移風易俗,引來諸多關注。
用鮮花代替火燭,以一段思念留言寄托懷念故人,在線上點燃長明之燈,種下一棵相思樹……告別“煙霧繚繞”祭掃帶來環(huán)境污染,杜絕祭掃火燭帶來的火險隱患,大力提倡鮮花祭掃、網(wǎng)絡祭掃、家庭追思會、踏青遙祭等文明低碳的現(xiàn)代祭掃方式,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文明祭掃正成為最好的緬懷。
倡導文明祭掃,不僅僅是思想觀念身體力行的改變,更需要配套服務支撐和溫情引導。
針對今年清明祭掃,“云追思·濟南公益祭掃網(wǎng)”已于3月27日正式開通,方便市民開展網(wǎng)絡祭掃;濟南市殯儀館、市第二殯儀館、玉函山公墓、蟠龍山公墓組織開展了“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時光信箱”“家庭追思”等活動,為市民文明祭掃提供更多服務。
緬懷源自心中最深的真情與思念。祭之豐不如養(yǎng)之厚,而孝道與陪伴也更在當下。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尊老、敬老、愛老,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懷揣家國情懷,深刻領會先人精神,更好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家風;以清明節(jié)為契機,感受生命價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重當下每一刻,積極樂觀勇往直前。無論祭掃方式如何變化,但不變的是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時之敬”,更有著永久的傳承。
何為清明?《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可以說,清明,有思念,有緬懷,有傳承,也有春景,蘊含著新的希望。
讓清明更“清明”,更好傳承這個古老而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內涵,需要以文明之行動踐行,讓文明祭掃成為更好的緬懷。
編輯:張婉瑩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清明假期濟南地鐵將延時運營
04-04
清明祭英烈 傳承英雄志
04-04
濟南鐵路清明節(jié)假期預計發(fā)送旅客350萬人次
04-03
清明假期游泉城熱度升
04-03
事關清明祭掃、踏青……這份公交出行服務指南請...
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