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在提高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提升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完善“無廢城市”建設保障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9月25日,從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堅持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推動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不斷完善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積極探索工業、農業、生活、建筑和危險廢物各領域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過程資源化和末端無害化處理的新路徑,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并取得明顯成效。在2023年度全省16市“無廢城市”建設情況綜合評估中取得“好”等次。
五大領域治理持續提升
我市堅持統籌推進,五大領域治理持續提升。
工業領域,全市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26家、綠色工業園區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家;13個省級以上園區中,11個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循環化改造或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工作,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和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分別降低6.8個和19個百分點,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100%,推進解決了一批群眾關注的、反映強烈的工業固廢問題。
農業領域,先后完成長清區等4個國家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保持100%;建立廢棄農膜縣—鄉—村三級回收體系,建成7處縣域回收中心和31處固定回收站。
建筑領域,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圍繞“項目+基地+園區+‘城市群’”發展模式,構建裝配式建筑八大產業鏈,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占比持續提升;累計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7家,累計建成建筑垃圾直接利用項目352處。
生活領域,建立濟南“12345”生活垃圾分類推進模式,不斷提高垃圾分類參與率、覆蓋率、準確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穩定在36%以上,其他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在全省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累計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1200個以上。
危險廢物領域,以行業專項排查、重點單位隱患排查、年度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等工作為依托,全方位、全過程推進危險廢物監管,切實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開展危險廢物拉網起底“百日攻堅”行動、廢棄?;穼m椗挪檎?;連續3年開展全域“清廢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傾倒等環境違法行為,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水平始終居全省前列,有效保障了環境安全。
不斷完善四大保障體系建設
在制度體系方面,我市建立“1+5+N”的建設推進體系,“1”是以完善“無廢城市”推進制度為核心,制定“無廢細胞”、成效評估、公眾宣傳相關工作方案;“5”是以細化五大領域任務為重點,制定各領域相關規劃方案;“N”以保障任務項目實施為目標,制定相關制度、管理辦法。
在技術體系方面,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升技術支撐能力。支持建設“山東省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創新中心”“濟南市建筑能源與環境保障重點實驗室”和“濟南市綠色建材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并不斷加大固體廢物治理項目支持力度。
在市場體系方面,加大“無廢城市”建設相關財政和金融支撐,開展主要農作物回收利用補貼等工作;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全覆蓋進行優惠政策宣傳,嚴格落實各類回收利用主體涉及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環境保護稅等相關稅費優惠政策。
在監管體系方面,充分發揮各領域現有監管平臺作用,提高“無廢城市”建設管理能效;依托智慧生態黃河示范項目,搭建“無廢城市”建設模塊,實現全市工業、農業、生活、建筑等領域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貯存、處置數據匯聚整合和分析應用。
推進生產生活單元綠色轉型
為推進全市“無廢細胞”建設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濟南市“無廢園區”建設指南(試行)》《濟南市“無廢細胞”工程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了12個領域“無廢細胞”的牽頭部門、建設步驟、建設內容、評價標準,重點打造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廚余垃圾就地及集中處置、危險廢物減量利用及規范化管理等多方面“無廢化”建設示范,建成市級“無廢園區”3家、“無廢工廠”38家、“無廢機關”23家;組織申報省級“無廢細胞”267家。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績“五連升”
08-27
我市大力推進大模型創新工廠建設
08-18
濟南古城保護提升規劃入選山東省城市更新首批創...
07-10
濟南市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啟用
07-09
濟南在全省率先實施建筑施工特種作業人員“考培...
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