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珺涵 王展鵬:英國如何慶祝中國春節 |
||
|
||
|
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鐫刻在中國人文化基因里的符號。英國的華人群體發展迅速,數量較為龐大,在英舉辦的春節慶祝活動已經成為華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舞臺。以春節活動為載體,把“4H”理念(希望、家庭、和諧、健康)傳遞給當地民眾,有助于英國了解更真實、立體的中國。 2024年2月4日,英國愛丁堡舉辦“歡樂春節”活動,舞獅舞龍、腰鼓等特色活動吸引大批當地市民觀看。 從小圈子到大慶典 英國春節慶祝活動的發展與在英華人社區的變遷息息相關。18世紀中期,大批中國人隨著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來到英國,并在半個世紀后逐漸形成了華人社區。起初,華人社區處于英國社會邊緣地位,當地的春節活動也十分局限。后來,積累了一定物質財富的華人在倫敦最重要的中國移民聚居區萊姆豪斯慶祝春節,華人們聚餐、走訪,突破單個家庭的范圍,形成小規模的聚會,并將其視作一種精神上的家園。然而,此時的英國社會對華人仍抱有負面看法,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降臨,華人在英國的數量減少,華人社區弱化,春節活動也陷入低谷。戰爭結束后,華人在餐飲行業深耕,從而在百廢待興的英國站穩腳跟,擁有一席之地,但這一時期的春節活動仍然相對封閉,很少有英國本地人參與,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出現實質性的改變。 隨著新一代華人移民的到來和英國社會對多元文化的日益包容,春節慶祝活動逐漸走出唐人街,在主流社會中大放異彩。得益于倫敦華埠商會的組織創作和海內外華人的支持,英國的春節慶祝活動變成一個全社會參與的節日盛典,中國傳統文化在英國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大幅上升。倫敦華埠商會對唐人街進行再設計,使其更具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參加倫敦每年舉行的新年巡游,用舞龍舞獅表演將中國文化的歡快和振奮傳遞給英國人民;組織舉辦規模宏大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并于2002年首次將主會場設在倫敦矚目的中心特拉法加廣場,還在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英國科學博物館、皇家節日音樂廳等地舉辦迎新春活動。如今,“歡樂春節”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參與,已經成為全世界除亞洲以外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也是倫敦活動日歷上重要的一大事項。 除了倫敦,英國其他城市也有各自的春節慶祝活動,如旅英鋼琴家肖茨連續十年在伯明翰舉辦“肖荻與友中國新春系列晚會”,以音樂為交流方式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已成為英格蘭地區的一張“中國文化名片”。 三重特點 英國的春節慶祝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傳統節日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絕佳實踐。以最具盛名的“歡樂春節”為例,舞龍舞獅、民歌、武術、茶藝、年貨和中華美食展銷等活動每年都會進行。2024年,兩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銅梁龍舞和廣東普寧英歌舞登上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舞臺,向英國人民展現了中國優秀的地方民俗。 英國的春節慶祝活動與當地的文化機構較好融合,展現了春節在海外特有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比如,英國地標建筑“倫敦眼”點亮象征好運和財富的紅色和黃色燈光,以迎接中國農歷新年的到來;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特別設置“中國天文展”以及制作扇子、中國龍、苗族帽子等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物品的工作坊。這些“夢幻聯動”不僅較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進了英國的文化機構,更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的精神內核,即以人的需求為導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驗,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增進了解,促進多元文化的繁榮發展。 英國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春節慶祝活動在當地蓬勃發展的基石,有效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廣度和影響深度。英國女王或國王以及首相每年都會對春節慶祝活動送去祝福,2022年英國王室還用中英雙語在社交媒體上發送春節賀電“福虎祈福,闔家幸福”;英國首相官邸張貼春聯,充滿歡度春節的氣氛;在“歡樂春節”現場,中國駐英國大使、華埠商會主席、倫敦市長等重要人物相繼致辭,贊揚春節慶典為英國多元化社會、和諧健康的多社群關系所作出的貢獻。 |
||
|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
||
| 上一篇: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