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親臨濟南,在視察浪潮集團時強調指出,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力培育創新優勢企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久久為功推進科技創新,創新發展體系構建愈加完備、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愈加堅實、科創企業培育愈加穩固、科創人才高地加速隆起、數字經濟動能加速釋放,創新已成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高速引擎”。
十年來,濟南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增長近3倍,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16.2%;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397家,比2012年增長了10倍多。電磁驅動超高速測試裝置、大氣環境模擬系統、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255萬,比“十二五”末增長105萬。
創新是城市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能否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關鍵看科創實力強不強。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搶占發展的“智”高點?多維發力的濟南有底氣!
拓展廣度 日益完善的創新生態 全力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近年來,濟南不斷加強戰略協同、規劃聯動和政策對接,推動科技、人才、產業、資本、政策等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布局,創新生態日益完善,全力構建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
濟南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科創濟南”建設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濟南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系列政策措施,從體制機制改革出發,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頂層設計。
2012年以來,濟南堅持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先后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核心區”等。聚焦國家戰略需要和自身發展需求,濟南以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目標,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推進齊魯科創大走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重要載體建設,用好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四不像”機構平臺。濟南還集聚了107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以及4397家高新技術企業,初步構建了獨具濟南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濟南市“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高效集聚創新要素,健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在今年年初編制完成的《濟南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了科創濟南建設發展目標:到2025年,濟南科技創新發展實現質的提升,“科創濟南”基本建成,進入國家引領型創新型城市行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未來,濟南將繼續努力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統籌優化政府對創新活動的服務和引導,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制”“包干制”。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細化知識產權制度規則,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快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現對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的全周期覆蓋。高標準建設國家、省雙創示范基地,健全創新創業平臺,加大孵化培育力度,形成創新創業濃厚氛圍。
優渥的創新生態、高能級的創新平臺,讓濟南有能力搶占發展的“智”高點。
增強力度 加速隆起的人才高地 不斷壯大創新主體
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
圍繞不斷提升科技人才發展平臺能級,強化人才集聚效能,持續打造科技人才新高地,濟南更加突出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濟南先后發布《濟南市人才服務支持政策(30條)》、《濟南市人才發展環境政策(30條)》等專項人才支持政策,創新實施“揭榜掛帥”機制,通過支持院士專家工作站、外國專家工作室、科技企業孵化器、人才工作聯絡站、海外創新驛站等建設,進一步提升人才承載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產業吸附能力,為各類人才在濟南創新創業提供更大舞臺。
目前,濟南實現高端智能制造的多領域產業集聚。比亞迪電池項目選址濟南高新區,總投資100億元,年產能達30GWh,這意味著濟南將成為比亞迪刀片電池的主要生產基地?!叭且惶枴边\載火箭成功發射,濟南成為國內首個完成商業航天“通信、導航、遙感”三個重要領域全面布局的城市;透明質酸創新型高端生物醫用材料、流媒體人工智能專用芯片、智能化軌道交通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濟南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信息、高端服務器等重點領域的“領跑”優勢持續保持。
聚焦人才戰略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未來濟南持續實施泉城系列重點人才工程,梯次培養、精準引進各領域高端人才。發揮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作用,打造高層次人才服務載體。同時,濟南還將加快推進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高水平建設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推進超高速電磁驅動試驗、載人航天微重力試驗、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創建一批國家、省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
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作支撐、智力作支持,濟南才能有資本搶占發展的“智”高點。
加快速度 借助數字引擎布局新賽道 打造數字產業前沿高地
激涌新動能、領先新賽道,必須在高端前沿領域搶占先機。
近年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數字經濟成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濟南搶抓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率先提出打造數字先鋒城市。
早在2019年年初,濟南就出臺了促進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多項助力數字經濟加快發展舉措。另外,濟南還提出設立濟南市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用于支持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
目前,濟南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0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5%。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穩居全省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同比增長13.8%,其中,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8%,總量居全國第7位,增速居軟件名城第1位。
展望未來,濟南將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讓數字經濟更好地賦能城市發展。《濟南市“十四五”加快數字化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市數字化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達到8000億元,數字經濟總規模占GDP比重達到52%,成為國內數字產業化發展核心區、產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城市數字化建設引領區”的宏偉目標。
今年,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將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并提出了“推進數字新基建”“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做大做強中國算谷、超算產業園、空天信息產業園和山東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打造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高地”等眾多有力舉措。在不久前召開的數字濟南建設推進大會上,為下一步推進數字濟南建設作出系統安排、提出明確要求,全方位一體化推動我市數字機關、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及重大專項體系建設。
放眼未來,我們看到了濟南在科技未來“大棋局”上的精準落子。創新將成為驅動濟南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也一定能助力濟南在新賽道上領先領跑。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大格局當有大擔當
10-20
成就彪炳史冊 藍圖催人奮進
10-19
踔厲奮發新時代 勇毅前行向未來
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