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1137010000418859XL/2022-00911 組配分類: 濟政辦字
- 成文日期: 2022-11-01 發布日期: 2022-11-01
- 發布機構: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統一編號:
- 標題: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 發文字號: 濟政辦字〔2022〕56號 有效性: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1月1日
(聯系電話:市教育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51708023)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切實加強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以體育智、以體育心,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21〕136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到2022年年末,學校體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謀劃制定體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師資、場地不足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到2035年,基本建立具有濟南特色的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
二、主要措施
(一)實施體育教學改革行動。
1.增加體育課時。優化學校課程方案,調整課程設置比例,切實保障體育課時。統籌安排學校體育課,設置“必修+選修”課程超市,采用“走班選課+班級授課”等形式,逐步增加體育課時,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不少于1.5小時,其中中等強度及以上體育鍛煉不少于1小時;落實體育家庭作業制度,保障學生每天校外體育鍛煉不少于1小時。幼兒園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其中體育活動不少于1小時。強化學生軍事訓練,落實軍訓課時,保證軍訓質量。(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濟南警備區;本部分及以下任務均需各區縣政府、功能區管委會落實,不再逐一列出)
2.改革創新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運動興趣和終身鍛煉習慣為導向,將核心素養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因地制宜設立豐富系統的體育課程或體育活動項目,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完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跨學科主題學習”體育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至少熟練掌握1項運動技能。開展線上線下、室內室外體育教學研究,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普及游泳教學,培訓游泳指導員和救生員,力爭到2025年,讓每一名適宜游泳的中小學生均掌握游泳技能。(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
(二)實施師資隊伍提升行動。
3.配齊配強體育師資。著力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力量,未配齊的學校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體育教師,且不得安排體育教師轉崗、混崗。推動以政府購買服務、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兼職、與駐濟高校和專業機構合作等方式,逐步解決體育教師短缺問題。加強對體育教師招聘使用的全過程監督指導,根據全市需求和各學校存在的教師結構性問題,科學合理確定崗位招聘條件,壓實學校招聘責任。按規定做好相應經費保障。(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體育局)
4.提升體育師資素質。分級分類輪訓體育教師,加強新任體育教師培訓,定期舉辦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質課展示等活動。實施體育名師培養工程,自2022年起,每3年遴選培養100名市級體育名師,建立體育名師工作室,成立全市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和教育科研項目中設立體育專項課題,提升體育教師科研能力。(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
5.保障體育教師待遇。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體育教師承擔學校安排的體質健康測試、課后訓練、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指導參賽和走教任務等計入工作量。將長期帶專業團隊訓練、比賽、活動,并履行教育管理職責的體育教師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班主任工作量。將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參加教育或體育部門組織的體育賽事成績、基本功比賽成績視同體育教師教學成果,在參加教學科研工作評定、職務職稱晉升評審、績效工資內部分配等方面,享受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保證體育在全市教學成果評定中占有一定比例。落實相關文件規定,為體育教師配備必要的運動服裝和體育裝備。(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實施體育品牌建設行動。
6.建設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幼兒園)。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體育特色項目基礎上,建設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實行定期評估考核、動態管理。結合我市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開展武術、摔跤、五禽操、舞龍舞獅、鼓子秧歌等中華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十四五”期間,市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聯合選樹120所市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幼兒園)。(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
7.暢通人才培養渠道。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體育人才招生、訓練、培養“一條龍”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鼓勵有條件的高中學校,開展優秀體育人才集中培養試點工作。鼓勵區域內統籌協調師資、場地、生源,組成特色項目聯盟。鼓勵學校與體校、高校、社會體育俱樂部等加強合作,共同開展體育教學、訓練,共建高水平運動隊。2022年,遴選部分區縣作為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探索建設“新型足球學校”,以足球為龍頭帶動其他項目發展。(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
8.健全體育競賽體系。推進體教融合,科學設置各級各類學生體育賽事,完善市、區縣、學校、班級四級校園體育競賽體系,鼓勵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全員化、常態化、品牌化發展。全市每3年舉辦一屆學生運動會,每年舉辦豐富多彩的市、區縣聯動,涵蓋小初高全學段的足球、籃球等學生參與基礎較好的單項體育比賽。各區縣每年至少舉辦一屆學生運動會、五項單項體育比賽。學校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每周固定一天為學校比賽日,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開展周賽、月賽、季賽,分層次、分水平參加各級各類體育比賽,力爭“周周有比賽,人人都參與”。加強學校運動隊建設,力爭“校校有隊,項項有隊”,規范課余訓練,完善校內競賽體系。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以各級聯賽為基礎,由教育行政部門選拔優秀運動員開展冬、夏令營集訓活動,組建最佳陣容,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
(四)實施體育評價改革行動。
9.改革體育考試制度。發揮考試導向作用,改進初中體育科目學業水平考試辦法,健全“運動參與+體質健康測試+運動技能測試”方式,科學設置測試內容和計分方法,注重構建內容多維、方法多樣、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知識、能力、行為、健康水平。(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10.完善學校評價考核。加強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監測,將體育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學校辦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指標。學校不認真履行體育工作職責,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年下降或近視率連續2年上升的,將其年度考核結果降低一個等次,并按規定對負責人問責并調整崗位;學校教師減少當年評優評先名額,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依規給予處分。(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11.強化政府履職評價。推動將學校體育納入地方發展規劃,明確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職責。按程序將體育師資配備、場地器材達標情況納入區縣體育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并將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素質測評情況和支持學校開展體育工作情況等作為教育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年下降或近視率連續2年上升的區縣,將其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年度評價結果降低一個等次。(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五)實施體育設施達標行動。
12.增加體育經費投入。調整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支持學校體育工作,吸引社會捐贈,多渠道籌集學校體育工作資金。學校要根據需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體育工作開展,可按一定比例或一定標準安排體育工作經費。(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市財政局)
13.加強場地器材建設。以配齊用好滿足體育教學需求的場館設施和器材設備為目標,新建學校按照標準配套建設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達標的學校通過改造、共享等措施滿足學校體育教學需求;小規模學校以保基本、兜底線為原則,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按照“一校一策”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建設室內游泳設施。城市和社區新建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優先建在學校或其周邊,推進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學校運動場地節假日向本校學生開放。統籌利用學校和社會體育設施,將開展體育活動作為優化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總體謀劃,做好學校體育工作改革的政策、經費和條件保障。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發展機制。強化區縣主體責任,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教育體育部門要履行主管部門職責,牽頭推進學校體育改革,深化體教融合;宣傳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體育、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宣傳教育;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學校體育工作;機構編制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審計部門要協助做好配齊配強體育師資工作;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要結合教育發展需求做好學校體育場地建設保障工作;婦聯、共青團等單位要動員和組織學生及其家庭成員開展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為家長和學生體育鍛煉提供指導和服務。
(二)落實制度保障。各區縣、各相關部門要研究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措施,制定體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3年行動計劃,全面改善學校體育辦學條件。各區縣要將普及中小學生游泳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納入工作日程,以創新學生游泳教育為突破口,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學生游泳教育普及工作。各學校要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抓好教學、訓練、評價等工作。健全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范和處理機制,完善涵蓋體育意外傷害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
(三)做好宣傳引導。加大學校體育工作宣傳力度,定期舉辦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體育家庭作業、入戶指導、親子活動、家長課堂等方式,推進學校、家庭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將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納入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強街道(鎮)、社區(村)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利用節假日積極開展青少年社區體育活動,營造全社會理解、支持、重視和參與學校體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21〕136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學段、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到2022年年末,學校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謀劃制定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師資、場地不足問題得到逐步解決,藝術科目考核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濟南特色的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美育體系。
二、主要措施
(一)實施美育教學改革行動。
1.落實美育課程。學前教育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將美育滲透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嚴格按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重要載體,小學每周不少于4節,初中每周不少于2節;普通高中藝術課程累計不少于108節;非藝術類中職學校藝術類必修課程累計不少于72節。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和格調,幫助學生至少熟練掌握1項藝術特長。(牽頭部門:市教育局;本部分及以下任務均需各區縣政府、功能區管委會落實,不再逐一列出)
2.改革創新教學。將核心素養培養貫穿藝術教學全過程,圍繞“教會、勤練、常展”,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藝術課程教學模式,深化小班化教學、走班制、長短課等改革成果,開展線上線下美育教學研究,提升美育教學質量。成立全市中小學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設一批學校美育實踐基地。定期舉辦美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和美育優質課評選。探索建設融媒體美育公開課,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3.豐富美育課程設置。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圍繞課程目標,開設以藝術課程為主、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美育課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活動。中小學校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基礎上,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美育課程。推動美育課程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鼓勵挖掘黃河文化、泉水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地域文化優勢,開發地方和校本美育特色課程。鼓勵學校到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紀念館等場所開展現場教學。(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文化和旅游局)
4.推動學科美育融合。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運用各學科蘊含的美育資源,開展跨學科美育教科研活動,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二)實施師資隊伍提升行動。
5.配齊配強美育師資。加大力度配齊中小學美育教師,未配齊的學校要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師,且不得安排美育教師轉崗、混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用優秀文藝工作者兼職、與駐濟高校和專業機構合作等方式,逐步解決美育教師短缺問題。加強對美育教師招聘使用的全過程監督指導,根據全市需求和各學校存在的教師結構性問題,科學合理確定崗位招聘條件,壓實學校招聘責任。按規定做好相應經費保障。(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傳部)
6.提升美育師資素質。分級分類輪訓美育教師,加強新任美育教師培訓。實施美育名師培養工程,自2022年起,每3年遴選100名市級美育名師,建立美育名師工作室,成立高水平教師藝術專業團隊,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在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和教育科研項目中設立美育專項課題,提升美育教師科研能力。(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
7.保障美育教師待遇。科學核定美育教師工作量,將美育教師承擔學校安排的藝術社團指導、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指導參加展演和走教任務等計入工作量。將長期帶專業團隊訓練、比賽、活動,并履行教育管理職責的美育教師工作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班主任工作量。將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藝術展演成績、基本功展示成績視同美育教師教學成果,在參加教學科研工作評定、職務職稱晉升評審、績效工資內部分配等方面享受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保證美育在全市教學成果評定中占有一定比例。(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實施美育品牌建設行動。
8.建設美育特色學校(幼兒園)。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基礎上,統籌美育特色項目布局。“十四五”期間,在全市范圍內選樹120所市級美育特色學校(幼兒園),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藝術素養,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美育工作水平。(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9.建設高水平學生藝術團。學校因地制宜組建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興趣小組和學生藝術團。鼓勵每所學校均成立學生藝術團。藝術團應配備指導教師、必要的活動器材和場地,落實活動經費,保障排練、演出、學習等活動開展。“十四五”期間,全市重點培育建設合唱團、舞蹈團、樂團、戲劇社團、美術社團、藝術實踐工作坊等高水平中小學生藝術團。(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10.健全美育活動體系。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群體性展示交流活動,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構建市、區縣、學校、班級四級展演體系,打造一批有影響、可持續的美育活動品牌。全市每年組織一屆中小學班級文化藝術節和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舉辦一屆市級綜合性藝術展演。區縣每年至少組織一屆面向全體學生的班級文化藝術節和至少兩項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舉辦一屆綜合性藝術展演。學校每年至少舉辦1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藝術展演或藝術節。定期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開展各項藝術展示活動。實施美育浸潤行動,建立城鄉學校美育資源“手拉手”幫扶機制,加大對美育基礎薄弱學校的幫扶力度。持續開展高雅藝術、文化藝術名家進校園活動。(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文化和旅游局)
(四)實施美育評價改革行動。
11.改革美育考試制度。推進學校美育評價改革,將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等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健全中小學校藝術素質測評制度,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市、區縣藝術素質測評隨機抽測復核機制。自2022年秋季學期七年級學生開始,將藝術科目考核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12.強化美育考核評價。將美育教師配備、場地器材建設等美育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情況和支持學校開展美育工作情況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范圍。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合格率持續下降的區縣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等,按規定予以問責。(牽頭部門:市教育局)
(五)實施美育設施達標行動。
13.增加美育經費投入。調整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支持學校美育工作,吸引社會捐贈,多渠道籌集學校美育工作資金。各學校根據需要安排專門資金用于美育工作。(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財政局)
14.加強場地器材建設。各區縣按標準為學校配建美育場地設施。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共享、校內功能教室改造等多種方式,加強條件薄弱學校美育場地設施建設,建立美育器材補充機制,配齊配好美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整合社會美育資源,推進公共文化項目服務學校美育教學,將城市和社區新建文化藝術項目優先建在學校及其周邊,推動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文化藝術場館免費或優惠向學校和學生開放。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學校與地方共建共享美育場館,或通過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學校提供普惠性美育課后服務。(牽頭部門:市教育局,責任部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將學校美育工作納入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規劃,做好學校美育改革的政策、經費和條件保障。各級教育部門要履行主管部門職責,牽頭推進學校美育改革;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學校美育工作;機構編制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協助做好配齊配強美育師資工作;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等部門要結合教育發展需求做好學校美育場地建設保障;文化和旅游部門要選派優秀文藝工作者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藝術場館面向學校和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婦聯、共青團等單位要動員和組織學生及其家庭成員開展美育活動。
(二)落實制度保障。各區縣、各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強化學校美育工作的具體措施,結合實際制定實施學校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改善學校美育辦學條件。
(三)做好宣傳引導。加大學校美育工作宣傳力度,做好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政策的宣傳解讀工作,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美育發展的良好氛圍。要及時總結宣傳學校美育工作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
相關閱讀
- 【媒體解讀】媒體解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濟南市將藝術科目考核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
- 【媒體解讀】媒體解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
- 【文字解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與《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的政策解讀
- 【圖片解讀】一圖讀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方案>與<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
- 【時政要聞】習近平: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重點關注】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