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黃浦江,潮平海闊、千帆競發,泉城濟南向世界作精彩推介。
“今天的濟南,優勢機遇疊加、天時地利人和,是乘勢布局的理想之地”“今天的濟南,產業基礎雄厚、發展勢頭強勁,是合作共贏的收獲之地”“今天的濟南,發展空間廣闊、平臺要素齊備,是投資興業的成功之地”……11月5日,在濟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海)推介會暨濟南交易分團簽約儀式上,市委常委、副市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斌從三個層面推介的“精彩濟南”,令在場嘉賓印象深刻。
優勢機遇疊加 濟南是乘勢布局的理想之地
從“天時”看濟南——
發展潛力積厚成勢。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綜合實力居全國城市前20強,成功躋身全國特大城市行列。
戰略紅利交匯疊加。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明確了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成為唯一新設立的實體性新區,山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濟南加快發展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
重大機遇前所未有。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山東、為濟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綜合保稅區等高能級平臺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成功落戶。一系列戰略機遇、資源要素賦能助力,讓濟南站在了新時代的風口,擁有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地利”看濟南——
人文生態環境優越。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依水而生、因泉而名,擁有2600多年建城史,“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交相輝映,龍山文化、大舜文化、儒家文化交融薈萃,“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等眾多名篇佳句廣為流傳。
區位交通四通八達。濟南承接南北、貫通東西、連接陸海,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186條航線通達海內外100個城市,“米字型”高鐵網加快形成,直達全國254個城市,歐亞班列途經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小清河復航工程順利推進,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快速構建。
創新動力更加強勁。15家“中科系”院所落戶發展,齊魯科創大走廊、超算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等重大創新平臺蓄勢聚能,推出人才政策“雙30條”等一攬子創新政策,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55萬,人才吸引力指數全國第8,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從“人和”看濟南——
發展空間加快拓展。“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率先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74.2%,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
城市精神開放包容。濟南自古就“立時代潮頭、領風氣之先”。齊文化重商貿、尚革新,魯文化尊傳統、守誠信,都在此融合彰顯。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平臺作用凸顯,86家世界500強企業來濟投資,市場主體超過148萬戶,對外開放門戶功能不斷增強。
發展活力加速釋放。近年來,濟南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聚力實施“十大系統集成改革”,成功塑造“在泉城·全辦成”品牌,“拿地即開工”,成立市級企業服務中心,先后得到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營商環境評價進入全國前十,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濟南,正成為廣大企業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
產業基礎雄厚 濟南是合作共贏的收獲之地
近年來,濟南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四大主導產業總規模達1.3萬億元。
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作為綜合型中國軟件名城,濟南也是繼上海、深圳之后,全國第3個人工智能“雙區”同建城市,擁有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全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00億元,占GDP比重達45%,在中科院發布的2022數字經濟城市中排名全國第6。當前,數字濟南作為強省會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全市正錨定數字先鋒城市這一目標,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一大批規模化應用場景、大體量合作項目、開放性市場需求蓄勢待發。
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方面,濟南著眼重振工業雄風,再創濟南智造新輝煌,加快構筑集聚集群集約、高端高質高效、專業專注專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雙雙邁入國家一線城市前列。新時代十年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由1417家增長到2548家,工業大類產品由142種增加到近300種,工業營業收入由5032億元增長到8336億元,正向萬億目標堅定邁進。力爭到2025年,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達到70%以上,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級。
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產業方面,近年來,濟南著力推動鋼鐵產業“老樹”發新芽、開新花,全市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建有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火炬計劃有機高分子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和全國規模最大的H型鋼精品生產基地。今后將打造全國最大、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基地,塑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泰山不銹”400系高端不銹鋼新名片,建設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基地、產銷規模亞洲第一的粉末冶金基地、世界先進的碳化硅單晶襯底生產基地。
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方面,濟南依托良好基礎稟賦,已形成東部濟南高新區生命科學城和西部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兩核”引領,齊魯制藥、章丘生物醫藥、商河高端化學原料藥等產業園協同發展,一批代表性企業“多點支撐”的產業布局。目前,全市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到8%,持有藥品批準文號超過1500個,居全國首位,11個原料藥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近50個制劑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濟南正逐步成為北方乃至全國的新藥研發轉化中心。預計到2025年,全市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發展空間廣闊 濟南是投資興業的成功之地
為提升城市綜合發展能級,引領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濟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了若干重點發展片區,為高端高質產業項目落地提供了強大平臺和載體支撐。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規劃面積798平方公里,是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唯一支持建設的實體性新區。堅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濟南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起步區發展,致力于建設一座綠色、智慧、宜居、幸福之城。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構建完善了“1+4+16+N”規劃體系。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加快復制“四區”經驗政策,努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堅持綠色低碳高效,43家世界500強、29家央企、35家省企相繼入駐,137個高端優質項目落地,總投資超過3300億元。今后將全力打造北方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
——濟南中央商務區規劃面積8.9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2平方公里,秉承“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泉城特色”設計理念,以“金融+”和“新總部經濟”作為發展主核,以“創新、創意、創業”為發展內芯,以商務服務為輔助配套,構建業態搭配合理、互融共生的發展格局。目前已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4家,各類高端總部企業500余家。2030年,將實現稅收“年億元樓”30棟以上,“月億元樓”8棟以上,就業人口超25萬,年實現GDP超過1500億元,強勢躋身全國中央商務區10強。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建筑面積270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醫療硅谷區、生命科技創新產業區、生態康復頤養示范區3大功能園區。五年來,先后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家、國內500強企業19家、央企各級各類總部機構32家,建有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等3大國家級平臺,以及國內第一個投入臨床使用的質子項目——山東省腫瘤醫院質子中心,樹蘭(濟南)國際醫院明年3月啟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啟動建設,科技部“一帶一路”中醫藥聯合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相繼落地。今后將重點圍繞腫瘤防治、中醫藥、腦與類腦、健康醫療大數據、臨床研究型醫院5大集群,全力打造京滬之間醫學高地、醫療硅谷,加快構建“醫教研產養服”大健康生態圈。
——作為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城市,濟南也是國內外唯一在10公里半徑內實現“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重要交通樞紐,在產品、服務、原材料等領域,全方位助力廣大企業“買全球、賣全球”。基于區位與市場雙重優勢,濟南以“四港三區”樞紐新城、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唐冶北片區為主要承載地,全力打造區域綜合性貿易樞紐。今后將圍繞“港”“產”兩大核心功能,以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為特色,加快構建“以港聚產、以產興港”優質生態格局。
——依托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的算力、數據資源優勢,投資24億元建設占地242畝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園,集中打造微電子、通信電子、電子電力“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打造成為傳感器、微電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承載企業超過200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北方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新高地……
今天的濟南,迎來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期、機遇期、黃金期,正張開臂膀熱誠歡迎四海賓朋走進濟南、投資濟南、創業濟南,更多“濟南精彩”還將在大河之畔不斷涌現。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精準落子,下好“大棋局”領先“新賽道”
10-21
成就彪炳史冊 藍圖催人奮進
10-19
踔厲奮發新時代 勇毅前行向未來
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