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再上熱搜!日前,《中國新聞周刊》發布2022“年度影響力榜單”,濟南市被評為唯一的年度城市。而在十幾年前,濟南還曾被有的媒體評價為“鈍感之城”。
一前一后,一低一高,從溫吞保守的“鈍感之城”到活力澎湃的“年度城市”,濟南“城市形象”的巨大變化,體現的是城市功能品質、產業發展、改革創新等諸多方面異軍突起的綜合實力。
梳理近年來濟南城市發展的脈絡就會發現,無論是搶抓機遇、主動融入服務國家戰略,還是知重負重、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高標定位的濟南一直在勇挑重擔、努力進取,強省會建設成效令各界刮目相看。
從“鈍感”到“進取”,千年古城實現質的飛躍
自2009年起,《中國新聞周刊》每年年終評選并發布“年度影響力榜單”。這份榜單涵蓋城市、法治、經濟、文化、體育、科技、公益、演藝等多個領域,頒布給能夠引領時代浪潮的中堅力量,記錄中國,影響時代。
此次濟南獲評年度城市,理由讓很多人感受頗深:濟南曾被認為是一座“鈍感之城”。如今的濟南,不但有“山泉湖河城”一體的絢麗畫卷,還異軍突起,在城市品質、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展現著無比堅定的進取之心。這座千年古城被激發出新的活力后,正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印象和認知。
先說“鈍感”。在濟南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前,這個標簽就深深刺激著濟南人的神經。2008年,有媒體將濟南評價為“溫吞、緩慢、內斂、保守”。彼時,“弱省會”“首位度不高”也是濟南很長一段時間繞不開的話題。
再看“進取”。面對負面評價,濟南不作辯解,反而自揭短板,奮起直追。近年來,國家更是接連“點名”,賦予濟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大責任。濟南則搶抓機遇、放大優勢、大干快干,接連交出亮眼成績單。地區生產總值五年跨越5個千億大關,形成了年GDP增量、財政收入“雙千億”結構。以2022年為例,面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及諸多困難挑戰,濟南展現出超乎尋常的發展韌性。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20億元。
一路走來,堅持不懈的濟南收獲了一系列國家級榮譽稱號,并在一批有影響力的榜單中位居前列或進位明顯。比如,獲評“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最安全城市”“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全國首批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城市等。2022年,濟南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四連冠”;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發布的《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報告》顯示,濟南排名第15位,在黃河流域城市中排名第一;華頓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顯示,濟南上榜準一線城市,排名全國第14位、山東第一……
有專家評論稱,千年古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外在的環境,更是內在的實力,可以說發生了質的飛躍。
有信心更有實力,濟南加速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進入2022年,承壓前行、能級躍升的濟南謀定了更高的目標。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濟南要“當好‘三個走在前’排頭兵,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爭一流,加速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局面”。
“勇當排頭兵、建設強省會”,濟南的底氣信心何來?
看工業。工業穩則經濟穩。濟南工業門類齊全,擁有41個工業大類和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制造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90%以上,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突破60%。近年來,濟南加快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落地實施,工業經濟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四大主導產業規模持續壯大,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剛剛過去的2022年,濟南新獲批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4個、領軍企業4家、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8家企業入選中國制造業500強。
看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濟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布局高端前沿產業,數字經濟動能加速釋放,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全面突破。2022年,濟南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亮點頗多:齊魯科學城加快規劃建設,世界首個電磁橇設施成功運行,空天信息大學校區改造加快推進,躍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強第36位。
看數字經濟。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社會變革、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濟南,數字經濟是構成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數字濟南建設已經全面鋪開,數字機關、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一體推進,數字經濟占比達到47%,濟南在中科院發布的2022數字經濟城市排行中位居全國第6。今后,濟南還將建成開通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實現高質量5G網絡全覆蓋,做大做強中國算谷、超算產業園、空天信息產業園和山東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打造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高地。
看人才。日前,一則《中科院3位博士后濟南“落戶”記》的新聞報道引發關注。文中介紹,2021年,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獲批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三名博士來到創新實踐基地開啟了精彩人生新階段。如今,自稱“濟南人”的他們在濟南完成了博士到博士后身份的轉變,正在相互協作奔向更高的目標。今天的濟南,已經成為近悅遠來的投資興業沃土,越來越多的人才、企業在這里扎根。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60萬人,保持連年增長態勢。
濟南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還有很多,一切都在有力證明,濟南的綜合實力、發展能級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心城市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國內大循環戰略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的作用越來越關鍵,強有力的新濟南正強勢崛起。
“內外兼修”獨具魅力,強省會堅定扛起國家使命
自去年以來,“軟實力”成為濟南強省會建設進程中的關鍵熱詞。在勇奪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四連冠”的基礎上,這座城市繼續加壓奮進,吹響了“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的沖鋒號,推出“十大攻堅行動”和建設“十大之城”的系列目標舉措。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氣神”,這是濟南著眼長遠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順應全市人民期待作出的重要部署。
今天的濟南“內外兼修”,軟實力與硬實力相互賦能,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綜合承載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愈發美好,“天下泉城”更有底氣、更具韻味、更富魅力——
更加宜居。坐擁地理區位優勢的濟南,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整加快構建,“米”字型高鐵網初步成型,“兩橫三縱”快速走廊閉環成網,城市凈化、亮化、美化實現跨越式提升。不久前,《濟南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印發,“歷史城區”“二環以內”“中心城區”“市域范圍內其他城區”四大更新圈層出爐,更優越的城市空間環境品質令人期待。
更加宜業。作為改革熱度指數排名省會城市第1位、營商環境評價居全國第9位的城市,濟南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實踐,率先推出“拿地即開工”、成立全國省會城市首個市級企業服務中心等創新舉措,涉企服務“一口辦理”、“鏈上自貿”等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泉惠企·濟企通”平臺構建起了政企聯通的“高速路”,使惠企政策“精準推送”。
更加宜游。2022年,濟南生態環境持續優化,PM2.5濃度改善10.3%,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6.5%,趵突泉連續噴涌19年,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達1128個,綠道達1159公里,“千泉之城”“千園之城”“千廊之城”實至名歸。
蟄伏、破局、起勢,進取的濟南不斷創造驚喜。
通讀近年來公布的市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濟南擘畫的重磅藍圖就會發現,濟南早已不止于將自己看作一座省會,而是站在國家戰略大局下審視定位謀劃自己,堅決扛起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蹚出路子、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的重任。
2022年8月,國務院以國發〔2022〕18號文件印發《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賦予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大使命。2023年1月3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2023—2025年)》,“點名”濟南40多次。到2025年,濟南經濟總量要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實現位次前移,在全省經濟首位度達到16%,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
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鮮明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干貨滿滿的報告里,“濟南元素”“濟南實踐”頻現,比如,“濟南起步區加快建設”“爭取濟南、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加快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濟南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等等,強省會建設迎來新機遇。
領風氣之先自開商埠的濟南,銳意進取的基因在城市血脈中有力流淌。在這里,厚重綿長的歷史文化與進階突破的現代化城市完美交融,千年古城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嶄新面孔。
古老與現代相互輝映,歷史與未來緊密連接,相信新濟南的進取故事定會更加精彩。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向偉大邁進,這座城市志向遠大
01-18
省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報告
01-15
機遇疊加,強省會“乘風飛翔”顯擔當
01-15
這些“濟南元素”與省政府工作報告同頻共振
01-14
承壓前行的背后,是臨危不懼的勇氣
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