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更好促進就業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今年我市印發了《濟南市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從8個方面提出25條政策措施,形成了我市穩定和擴大就業政策措施的“升級版”。截至11月底,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7.13萬人,完成15萬人任務目標的114.2%。
培育支撐帶動就業 “真金白銀”賦能穩崗擴崗
為培育新就業增長點,我市推出發展綠色低碳拓展就業、實施重點企業項目帶動就業、支持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強化重點產業就業支撐,培育主導產業促進就業、壯大建筑行業從業隊伍、發展農業產業擴大就業、穩定擴大服務業就業規模,其中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和產村融合特色村,扶持涉及300個以上村莊產業項目。
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濟南拿出“真金白銀”助力企業發展——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實施期限自2023年5月1日起延長至2024年底;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實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繼續執行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優惠政策;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度和擇業期內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補貼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同時,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穩崗擴崗服務和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面向吸納就業人數多、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范的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支持其穩崗擴崗。積極落實失業保險支持穩崗擴崗系列舉措,為3.88萬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2.81億元,穩定崗位86.7萬個。
保障重點群體就業 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業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充分就業,加大崗位供給,穩定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國企等公共部門崗位招考,市屬國有企業新增崗位中高校畢業生招收比例不低于60%,見習崗位規模保持在1萬人以上。今年以來,為2.93萬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各類就業補貼8574萬元,在全市50所駐濟高校輪動舉辦“選擇濟南·共贏未來”就業雙選會102場。濟南戶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20239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聯系服務率達100%,幫扶就業比例達95.52%。
就業解民憂,援助暖民心。今年以來,我市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9166人,發放就業援助補貼3.7億元,落實失業保險待遇7.06億元,惠及就業困難群體42.28萬人次,公益崗開發上崗4.6萬人。開展“一區(縣)一家”公益性零工市場標準化建設,免費向靈活就業人員提供零工信息登記發布和“即時快招”服務,建成“勞動者之家”(零工公寓)5533間。
持續優化服務保障 打造“線上+線下”智慧就業
為增強就業市場活力,全市縣級以上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每周至少舉辦1次專業性招聘活動,每月至少舉辦1次綜合性招聘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建立覆蓋城鄉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打造“一刻鐘公共就業服務圈”。
一技在手、就業無憂。我市聚焦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實施項目制培訓,重點推進企業緊缺工種、新業態新模式等技能培訓。優化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目錄,探索“職業培訓券+”模式。截至目前,為2.54萬人次發放技能提升補貼3804萬元,培訓9.6萬人,其中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2.4萬人,有力提升了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存在的就業信息不對稱、崗位供需不匹配兩個突出問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新打造了“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臺”,開發了“濟南云聘e碼通”,實現崗位需求信息和求職信息智能匹配、精準推送,有力提升就業工作質效。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智慧就業全天候經辦服務體系,實現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云上辦、就近辦,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便捷化、精準化。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市開展“生鮮燈”專項檢查
11-26
市民向開門寫報告活動建言 讓“泉水美學”成為...
11-26
我市出臺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辦法
11-26
市民向開門寫報告活動建言 期盼建立全市停車服...
11-24
我市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