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12月4日,濟南市“著力增進民生福祉”主題新聞發布會召開,圍繞我市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扎實推進健康濟南建設等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展開介紹。
據介紹,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錨定“項目突破年”目標任務,全力以赴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效能治理、打造高品質生活。前三季度,全市經濟運行持續向好、量質齊升,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5%,多項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打下了堅實基礎。1月至10月,全市民生支出886.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9.2%。
一項項惠民舉措加快實施,一個個民生項目落地見效,一樁樁民生實事溫暖人心,民生愿景加速成為幸福實景。
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6572元、21125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出臺穩定和擴大就業25條措施,發放就業援助補貼3.7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6.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22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分類別分層次實施一系列就業幫扶行動,開發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2.05萬個、公益性崗位4.55萬個,建成零工公寓5533間,落實失業保險待遇6.78億元,惠及各類群體44.74萬人次。加大穩企穩崗力度,減稅降費超過340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2.04億元,穩定崗位66.37萬個。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6572元、21125元,分別增長4.9%、7.2%,人民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5所、新增學位3.9萬個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我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強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60%,提前完成省“十四五”學前教育目標。深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5所、新增學位3.9萬個,讓更多孩子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培養打造省級高中學科基地6個、省級特色高中2所,20余所普通高中探索多樣化特色化招生。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在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等國際賽事中榮獲5金2銀。成立濟南特殊教育集團,努力辦好有溫度有品質的特殊教育。不斷深化校地合作,與山東大學共建濟南晶谷研究院,空天信息大學、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加快建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堅持把體育鍛煉融入校園生活,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歷城二中女足勇奪世界冠軍,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45元、814元
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的穩定器。我市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職工養老、居民養老、工傷、失業和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標準提高至170元,失業金標準提高至最低工資標準的90%。多措并舉減輕看病就醫負擔,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730元,門診統籌年度支付限額由3000元提高到4500元。持續加強幫扶救助,全市慈善組織達到109家,發起“幸福家園”慈善項目920余個、惠及群眾120萬人次。加大困難群眾保障力度,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45元、814元,發放救助資金12.7億元,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到7665家、床位7.6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3.7萬人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我市著力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打造醫療服務高地,廣安門醫院濟南醫院、宣武醫院濟南醫院獲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市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六大中心”項目全部建成,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到7665家、床位7.6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3.7萬人,千人口執業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更加關愛“一老一小”,累計建成各類養老服務設施4142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100%,長者食堂等各類助餐場所達到2590處、累計服務3000萬人次,人均預期壽命79.99歲;入選全國首批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泉心托”成為全國首個托育城市品牌,千人口托位數達4.47個,發放育兒補貼2862萬元、惠及家庭1.2萬個。
今年新改建城市道路163.5公里,啟動城市更新項目64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濟南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以“工匠精神”“繡花功夫”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
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軌道交通二期6條線路、至濟陽有軌電車項目順利推進,新開及優化公交線路60條,新改建城市道路163.5公里。實施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十大行動”,城區高峰期交通擁堵指數較年初下降7.6%。啟動城市更新項目64個,策劃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131個,開工棚改安置房8618套、基本建成21612套,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68個、惠及居民9.9萬戶。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6萬套(間),累計發放泉城安居卡7萬張(泉城安居卡的申請人必須是在畢業5年內,具有全日制專科以上學歷,在濟南有穩定就業并正常繳納養老保險和公積金,持卡人可選擇申請享受保障性租賃住房或租賃住房補貼)、新就業職工租房補貼1億元,托起新市民的“安居夢”。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PM2.5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等級,重點泉群保持20年連續噴涌,新建各類公園100處、綠道100公里,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成為泉城生活新常態。
今年建設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18家
文化體育事業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18家,新建泉城書房8家、累計達到50家,舉辦戲曲進鄉村、四季村晚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1.5萬場次。積極打造城區“15分鐘健身圈”,建成各類運動主題公園69處、社會足球場214片、健身站點7000余處,“一城山色、涌動泉城”登山游泉打卡成為市民健康生活新時尚。成功舉辦2023泉城馬拉松,近3萬名省內外馬拉松愛好者參賽,用腳步丈量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蘊和無限活力。
濟南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3年命案全破的省會城市
和諧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我市高標準推進平安濟南、法治濟南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深入實施“八五”普法,信訪積案化解工作成效明顯,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3年命案全破的省會城市,獲評首批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堅持把安全生產作為民生大事,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審計式”監督檢查服務,指導幫助企業建章立制14.3萬項,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隱患1727個,1月至10月,全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5.8%、24.5%,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目前正篩選確定2024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
在濟南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我市面向社會公布了18件為民辦實事事項。一年來,我市用心用情、全力以赴,17件已提前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其余1件正按時序推進(為100萬戶居民家庭安裝聯網型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目前已經安裝70萬戶)。目前,我市正在廣泛征求市民群眾意見建議,篩選確定2024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將提交市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票決。
民生是執政之基、治國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市將錨定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堅持發展為民的價值取向、民生優先的行動指向,繼續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千方百計促發展,聚力做大經濟總量,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面建設數字濟南,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推動創新創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全力以赴把經濟發展的“蛋糕”做大分好,切實讓強省會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用心用情惠民生,聚力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幸福感更可持續。堅持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匯聚民智,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拿出更多真招實招硬招,努力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為泉城市民托起“穩穩的幸福”。
堅守底線保安全,聚力筑牢安全屏障,讓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堅持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審計式”監督檢查服務工作,不斷提高重大風險防范處置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濟南”,努力實現產業安全發展、城市安全運行、群眾安居樂業。
我市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2524張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蘇楠在發布會上說,近年來,我市聚焦老年人“養老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群”需求,探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將適老化設備及專業照護服務“嵌入”老年人家中,擴大了優質養老服務供給。
從硬件著手,按照養老院專業護理型床位設置標準,對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配備相應輔具,安裝信息監測等設施設備。從服務著手,遴選二星及以上等級的養老機構,上門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照護服務。從補貼著手,申請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可享受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和每月300元的服務補貼,低保、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扶家庭的服務補貼標準提高到每月450元。
目前,我市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2524張,超額完成民生實事任務,滿足了部分最剛需老年人“原居安養”的養老服務需求。
圍繞全市養老服務工作情況,蘇楠介紹,近年來,我市不斷織密基本養老設施網絡,加快完善服務政策體系,提升服務品質,覆蓋全體、重點突出、保障適度、健康持續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初步成型。在2022年度全省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濟南市養老服務工作綜合評價得分全省第一。今年,濟南市被國務院確定為“2022年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的表揚激勵城市”。
1月至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6萬人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延學介紹,今年以來,人社部門堅決扛牢穩就業政治責任,全力以赴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1至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6萬人,完成15萬人任務目標的110.7%;幫扶困難人員就業8744人,提前超額完成7000人的年度目標。
釋放政策紅利穩就業。今年以來,綜合運用“直補快辦”“免申即享”等方式,一攬子落實吸納就業補貼、創業補貼、社保補貼、穩崗補貼等資金13.68億元,加速釋放穩就業政策紅利。精準供需匹配促就業。創新打造了“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臺”,開發了“濟南云聘e碼通”,建立崗位信息和求職信息“雙歸集機制”,實現就業供需信息智能匹配、精準推送。加強創業扶持擴就業。今年以來,發放創業貸款13.07億元,扶持市場主體5788家。加快推進黃河流域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建成“長清大學城創業服務站”。聚焦困難群體保就業。擴大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規模,今年新安置上崗4.55萬人,將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標準由每人607元提高到647元,為5.28萬人次困難人員發放社保和崗位補貼3.7億元。
截至10月底共完成免費“兩癌”篩查20.97萬人
2023年我市啟動新一輪適齡婦女免費“兩癌”篩查,將城鎮靈活就業和無業適齡婦女納入免費范圍并列入年度為民辦實事事項。
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紅薇說,近年來,我市在“兩癌”綜合防治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相關工作走在了全國、全省前列。2021年,我市入選國家首批健康城市建設推動健康中國行動宮頸癌綜合防治創新模式試點城市,連續兩年位列試點城市綜合評估第一名。2023年,我市啟動實施新一輪適齡婦女“兩癌”篩查民生項目,將城鎮靈活就業和無業適齡婦女納入免費范圍,實現城鄉適齡婦女免費“兩癌”篩查全覆蓋。截至10月底,共完成免費“兩癌”篩查20.97萬人,其中,城鎮靈活就業和無業適齡婦女2.48萬人,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18件民生實事安排資金48.77億元,已撥付42.9億元
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單哲介紹,一直以來,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每年推出一批重點民生實事,財政部門對標對表,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近三年,財政在民生方面累計支出達3037.8億元,民生支出占比逐年提高。
1月至10月,全市民生投入886.7億元,預計全年民生占比80%以上。其中,18件民生實事安排資金48.77億元,已撥付42.9億元。在財政“緊平衡”的情況下,我市始終堅持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力地確保了民生支出不降反增,堅決把好事辦好。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向市長說句話”活動等您來建言 政協委員鐘...
12-04
2023濟南十大名吃、名菜等榜單發布
12-02
全市首個信托制物業信息公開小程序試運行
12-02
《濟南市停車條例》獲通過 為治理“停車難”“...
11-29
截至10月底,我市累計發放租賃住房補貼3萬余...
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