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7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介紹,2022年,山東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豐碩成果。PM2.5濃度連續三年以年均10.3%的幅度顯著改善;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首次超過80%,黃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首次達到100%;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總體滿意度連續兩年超過93%。其中,濟南等6市國控斷面年度水質實現“全優良”。
2022年,山東主要環境指標持續大幅改善。全省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6μg/m3,同比改善7.7%;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4.17,同比改善4.8%;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3.2%,同比改善2.1個百分點。
全省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3.0%,優于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15.7個百分點。濟南、淄博、棗莊、濟寧、泰安、菏澤6市國控斷面年度水質實現“全優良”。全省79處列入國家“十四五”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山東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質效明顯。在全國率先公開發布美麗山東建設規劃綱要。在全國率先出臺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完善“五個等量或減量替代”政策體系。深入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持續調整優化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四個結構”。全省累計233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額56.09億元,占全國累計成交額的半壁江山(53.55%)。
同時,制定實施省級生態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在全國第一個出臺金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環保產業企業數量達到全國第一。
山東黃河生態保護邁出堅實步伐。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創新開展省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督察。
同時,啟動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和10個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以黃河流域為重點,開展固體廢物非法堆放、貯存、傾倒和填埋點位拉網式起底式大排查。扎實推進黃河流域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濕地”建設,開工建設人工濕地40余處。全省8個區縣入選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數量居全國第二。
全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過90%,其中黃河流域完成率達到95%;入海排污口已整治完成99.8%,提前超額完成80%的年度整治目標任務。馬踏湖摘取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桂冠,靈山灣以綜合成績第1名獲評首批國家“美麗海灣”。
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將1924家企業納入名錄管理。新增5597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全域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濟南、青島、淄博等9市入圍“十四五”時期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在精準高效服務穩定經濟大盤方面,對22大類47小類的建設項目實行環評長期豁免管理,全省89.4%的環評項目僅需備案,無需審批。開通非“兩高”項目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全省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1.2萬個,涉及投資1.8萬億元。
全省重點領域風險防范持續加強。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廢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有序推進,賠償案件數量和案值均為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全兌付。實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發放舉報獎勵資金1380萬元,推動解決各類問題1萬余件。
據悉,2023年,山東將聚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促進環境質量在連續三年大幅度改善的基礎上保持穩定向好;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扎實抓好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出臺《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精心籌備好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推進美麗山東建設加力提效。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環境信息不依法披露最高罰10萬元
02-06
我市公布去年12月道路顆粒物排名和區縣獎懲結...
01-30
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將在濟舉...
01-22
山東確定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
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