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第二屆山東濟南·槐蔭科技嘉年華暨科技成果轉化高峰論壇在京滬會客廳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陳飛勇以及200余位來自全國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的嘉賓匯聚一堂,為槐蔭爭做“科創濟南”主力軍建言獻策,共同見證槐蔭攜手山東省科創集團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公司,16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落戶。同時,槐蔭區高新技術企業聯盟的正式成立,為新時代科技強省建設增添新動能。
打造科創平臺 支撐創新驅動
近年來,槐蔭區錨定“科創興區”總體目標,成立由區委書記孫常建掛帥的“科創興”領導小組,強力推進科技創新五年行動計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濟南國際醫學中心、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山東科創基地、山東數字金融產業園等,打造多層次科創平臺,賦能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發展。
由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濟南微生態生物醫學省實驗室是濟南建設的3家省級實驗室之一,著重在“微生態與感染”“微生態與衰老”和“微生態與顛覆性生物醫學技術”3個戰略研究方向上發力,致力打造成為國際先進的“科研—轉化—應用”創新平臺,將為濟南、山東和我國生命科技領域創新發展作出貢獻。坐落于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的山東省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領銜,引入國際腦科學領域的院士資源,加速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進程,打造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國腦科學產業發展與類腦研究“第三極”。此外,隨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山東創新中心、齊魯中科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三大國家級創新平臺輻射效應進一步釋放,廣安門醫院濟南醫院正式獲批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目前,全區擁有院士工作站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家、省級研發機構44家,高新技術企業277家,院地及校企產學研合作基地達200余家,先后被評為全國創新百強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全國科普示范區。
加速成果轉化 強健產業筋骨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邁向企業生產線,才能真正成為助力產業發展的“靈丹妙藥”。活動現場,槐蔭區做“紅娘”,為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牽線搭橋,給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安全性試驗、超高速顯微圖像掃描儀等16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找到了“婆家”。同時,山東省科創集團和槐蔭區聯合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公司,槐蔭區高新技術企業聯盟也正式啟動,讓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機銜接,讓更多科技成果在槐蔭完成從“樣品”到“產品”的飛躍,轉化為蓬勃的發展動能。
近年來,得益于一系列成果轉化,槐蔭已經成功孕育了世界三大數控沖壓裝備制造商之一的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小家電行業的“領航人”九陽公司,打破國際壟斷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行業企業山東天岳公司……2022年,全區新登記技術合同472項,總成交額47.81億元,同比增長950.23%。
推動“才聚槐蔭” 蓄能“西興”戰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槐蔭區制定“科創十條”和“智匯槐蔭”人才新政22條,還有專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制定的“黃金18條”扶持政策,設立了1億元的產業扶持資金、2000萬元的人才專項資金和目標額度10億元的區政府投資基金,完善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推進“類海外”環境建設,營造開放便利的海外人才引進和服務機制,開創“才聚槐蔭”的嶄新局面。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才團隊選擇落戶槐蔭、逐夢槐蔭。山東科創(槐蔭)基地成立不到兩年便引進博士創新創業團隊10余家。目前,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18.74萬人,其中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級以上領軍人才200余人,市級以上領軍人才300余人。
“槐蔭將繼續深化全周期、全鏈條服務,創新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全力輔導和扶持企業參加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全力營造各類創新要素各揚所長、良性互動最優科創生態。”區委書記孫常建表示,要將槐蔭打造成讓科研人員、科創企業情有獨鐘、心向往之的一流創新之城。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槐蔭區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03-27
槐蔭簽約40個項目,預計總投資311.17億...
03-17
槐蔭經濟開發區堅持產業強鏈項目引領優化服務
03-13
山東省計生協“暖心守護”項目在槐蔭區正式啟動
03-09
槐蔭區發布“志行槐蔭”志愿服務品牌
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