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入河排污口核查與監督管理實施方案》。按照分區管控、分級管理的原則,2023年年底前,市級完成黃河(干流)、大汶河、小清河、徒駭河、德惠新河干流排污口動態核查工作;各區縣(含濟南高新區、市南部山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同)完成本轄區市控重點河流排污口排查工作。2024年6月底前,完成黃河流域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2024年年底前,完成淮河流域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202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為改善水環境質量,推動“美麗泉城”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方案》提出,深入開展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要求,全面排查全市入河排污口,做好查漏補缺。根據現場排查情況,做好入河排污口分類登記工作并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實現排污口排查全域覆蓋。各區縣政府、市級行業主管部門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對新發現的排污口開展溯源分析,逐一確認責任主體,建立責任主體清單。
《實施方案》提出,推動排污口分類整治工作。參照《入河(海)排污口命名與編碼規則》(HJ1235—2021),根據排污口責任主體所屬行業及排放特征,將排污口分為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其他排口4種類型。
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區域內設置的排污口,由屬地縣級以上政府或生態環境部門依法采取責令拆除、責令關閉等措施予以取締。要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避免“一刀切”,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確保相關區域水生態環境安全和供水安全。
對城鎮污水收集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則上實施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規范接入污水收集管網。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或各類開發區內企業現有排污口應當盡可能清理合并,通過截污納管由園區或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統一處理污水。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或各類開發區外的工礦企業,原則上1個企業只保留1個工礦企業排污口。 對廠區較大或有多個廠區的,應當盡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確有必要保留2個及以上工礦企業排污口的,應當告知所在地生態環境部門,并由其向市生態環境部門報備。對集中分布、連片聚集的中小型水產養殖散排口,鼓勵各地統一收集處理養殖尾水,設置統一排污口。
《實施方案》提出,嚴格排污口監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要將排污口設置規定落實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嚴格審核把關,從源頭防止排污口無序設置。入河排污口設置應滿足水功能區劃要求,污水應就近入河,減少長距離輸送,充分利用排污口出水為河道補源。實行工礦企業、工業和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審核制。排污口審核信息需及時按規定向社會公開。
按照“區縣自查、市級抽查”要求,各區縣政府制定年度計劃,定期開展自查,及時更新排污口清單,不斷完善入河排污口日常排查、監測溯源、分類整治等工作規范體系,并在整改工作完成后依據排口屬性分類報請市有關部門(單位)開展整改驗收工作,做到整治完成一個、驗收一個、銷號一個。
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對工礦企業、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實施監測。對工業園區等多個排污單位共用1個排污口的,應在排水匯入排污通道(管線)前安裝必要的監測計量設施,便于分清責任。開展小清河流域排污口監測監控試點,積極推動入河湖排污口水質、流量監測和視頻監控設施安裝,充分發揮無人機和無人船巡測監管作用。建立超標溯源聯動機制,發現排污口存在超標排污現象的,及時開展溯源分析,鎖定超標污染源,填補排污單位與排污口之間的監管空白。
此外,市生態環境部門開設排污口整治及管理工作專欄,展示工作成果,接受社會監督。充分利用有獎舉報等群眾監督機制,發揮環保公益組織作用,構建全社會共同監督、協同共治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市推行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審批服務
03-29
濟南市開展植綠愛綠護綠行動
03-12
我市1月“氣質”排名公布
02-19
山東PM2.5濃度連續三年顯著改善
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