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區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的殷殷囑托,持續發力,不斷創新,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牢牢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全市首個“耕地保護工作站”成立。槐蔭區以美里湖街道為試點,成立全市首個耕地保護工作站,工作站承擔街道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相關工作,包括維護“田長制”有效穩定運行,落實耕地“進出平衡”,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開展耕地保護宣傳等。工作站的建立使槐蔭區耕地保護工作進一步向基層延伸發展,厘清了屬地管理責任,調動了基層主觀能動性,從上而下構建了全方位的耕地保護體系,扎實走好耕地保護“最后一公里”。
全市首個創建“5G+無人機”耕地智慧監管平臺。該區將無人機巡查引入日常耕地監測監管中,運用無人機對全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低空拍攝,對比前后時相影像,通過智慧監管平臺將線索發送至工作人員手機端,方便及時進行現場核查處置,織密“人防+技防”的耕地保護網;同時無人機一次飛行數據應用于多個執法場景,將耕地動態監管與自然資源執法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監管與執法的效率和成果。
全市首個“24小時不間斷”耕地監測管理。在美里湖街道范莊村耕地上空,數十個嶄新的高清聯網攝像頭裝備時刻運轉,監控畫面不間斷傳送至范莊村耕地保護分站,在田長日常巡田的基礎上,做到“高空瞭望”查漏補缺,實現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24小時監測管理全覆蓋。
搭建全市首個耕地保護“實時移動監管”智能平臺。在吳家堡街道五洲農業區內,數字賦能耕地保護再次升級,運用無線高清監控設備,實時監測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情況,通過智能平臺,工作人員可在手機端調取多角度耕地現場畫面,實現了耕地保護監測監管“隨時看、隨地看”的全方位動態管理。
全市首個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綠色示范區。在吳家堡街道打造全市首個耕地保護綠色示范區,在探索水稻、油菜花輪作,稻蟹混養等模式提高耕地賦值的同時,全力提升耕地空間布局優化,示范區輻射五洲農業高標準水稻項目、興沃高標準陽光大棚、明里村喜盈門草莓采摘園、賽石玫瑰園項目、七里鋪生態酒店等,依托耕地保護,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此外,玉清湖街道新龐村等村居還推廣了“一分田”農事體驗項目,成為防止碎片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有效手段;在有條件的村居探索推行“四級田長制”,實現耕地網格化管理;全區實現應用魯地云APP進行耕地保護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深入田間地頭的耕地保護政策宣傳宣講工作已成為常態化;槐蔭區政府還印發了《槐蔭區耕地保護激勵辦法》,為耕地保護政策落地生根注入一劑強心針。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的落實,槐蔭區耕地保護體系、監管手段、長效機制全面升級,再次掀起耕地保護熱潮。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槐蔭區金融干部能力提升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06-12
槐蔭稅務:推進協同管理服務 打造精誠共治“聚...
11-30
創新推行“五大員”工作模式 職能運行監管亮出...
11-23
全省首例!一站式包攬你的“人生大事”
11-12
槐蔭區首屆銀杏文化藝術節開幕
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