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鋼城區的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分公司每年產生的鋼渣會運往萊蕪鋼鐵集團泰東實業有限公司。這些鋼渣經破碎等工藝處理后產生含鐵物料和鋼渣尾渣,前者會運回山鋼萊蕪分公司循環利用,從去年年底開始,鋼渣尾渣除部分常規銷往水泥廠、建材廠外,其余部分會進入超細粉生產項目車間,生產的超細粉用作高附加值建材。
“我們通過這條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鏈,增加了鋼渣的利用途徑,避免了二次污染。”萊蕪鋼鐵集團泰東實業有限公司環保部副部長宿慶利介紹。
鋼城區創建“無廢城區”的新路徑,也是濟南市探索“無廢城市”創建的一個縮影。
自2022年4月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以來,濟南積極探索城市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處置新路徑,完善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全市整體建設工作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階段性成效。2022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和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噸/萬元)兩項關鍵指標均較2020年實現兩位數降幅,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穩定在36%以上,主要農業廢棄物利用回收率達到90%以上。
以制促效,建立健全建設工作推進機制。繼省政府印發《山東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后,濟南市及各區縣也相繼印發工作方案,構建了“省級方案牽頭抓總、市級方案統籌推進、區縣方案細化落實”的推進體系。同時,強化工作推進機制建設,以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為依托的同時,市區兩級成立工作專班或領導小組,初步建立定期調度、重點問題督導等工作機制。
以綠為筆,描繪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在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戰略機遇下,濟南農業、工業和生活同步推進綠色轉型。工業方面,實施企業—園區—行業三層次推動,搬遷改造、關停騰退老工業區企業80余家;累計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19家、綠色工業園區1家;建設鋼鐵等行業“無廢化”示范。農業方面,積極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今年以來,實施小麥統防統治面積331萬余畝,完成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1.7萬余畝;強化畜禽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保持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100%,規下養殖戶配建率達到99.86%;新增2個國家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項目。生活方面,建立“12345”生活垃圾分類推進機制,建成江北最大、山東省首座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在全省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同時,自入選以來,建設水泥生產線協同處理城市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鈦石膏綜合利用、鋼渣超細粉生產等65個重點支撐項目,總投資79.18億元以上。
以新驅動,打造“無廢濟南”亮點特色。濟南在制度、技術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黃河流域“清廢行動”中,不僅率先啟動地市級方案,同時創新性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方法,建立“衛星全覆蓋排查—重點區域無人機抽查—現場調查—遙感回頭看”的閉環工作模式和聯合監管模式;廢舊農膜回收工作中,不斷推進政策、機制、技術和監管評價創新,打造了站點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環衛一體化平臺、企業回收的“四結合”回收體系;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上,創新行業發展思路,發起成立黃河沿岸7省(區)17城市黃河流域綠色裝配式建筑城市聯盟,構建了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設備制造和生產、裝配式鋼結構構件設備制造與加工、構件運輸設備制造和物流等八大產業鏈。
濟南市在近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的2023年“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作為6個典型城市之一,面向全國交流分享“無廢城市”建設經驗。下一步,濟南市將繼續按照改革創新、先試先行,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對標先進、主動擔當等原則,以各領域“無廢細胞”建設為抓手,以成效評估考核倒逼任務落實,扎實推進“無廢”泉城、全程“無廢”建設工作。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市“四減四增”工作獲省級評估“優秀”等次
07-20
我市在全國低碳城市試點評估中獲“優良”等次
07-14
我市上半年水質指數位列全省第二
07-14
我省首個碳普惠平臺“碳惠山東”在濟啟動上線
07-13
山東開展大氣污染三項攻堅行動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