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31日,第3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這是繼第19屆、第30屆書博會在濟南舉辦之后,書博會第3次花落濟南,濟南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舉辦兩屆書博會的城市。
第31屆書博會為期5天,總交易額達8.6億元,舉辦各類活動750余場,使用惠民消費券約1500萬元,吸引讀者80余萬人次,既展現了新時代我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也充分展示了“愛閱之城”濟南的全民閱讀熱情,以及堅實的文化基礎和現代產業發展勢頭。
愛閱之城 書香濟南
從1980年第一屆全國書市創設,書博會至今已舉辦了31屆。作為我國出版領域最早設立的博覽會之一,書博會已經成為業界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盛事,由各地輪流承辦。
2009年,第19屆書博會在濟南成功舉辦。2021年,第30屆書博會再次來到濟南。2023年,第31屆書博會繼續在濟南舉辦,濟南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舉辦兩屆書博會的城市。
書博會3次選擇濟南,并非偶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文脈綿長。戰國時期,濟南人鄒衍聞名于齊稷下學宮,在諸子百家爭鳴中創立陰陽五行學說;漢文帝時,年逾90的秦朝博士濟南伏生傳授今文《尚書》,為漢代乃至后世經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宋金之際,濟南“二安”李清照和辛棄疾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道絢麗的濟南景觀,并在世界享有盛譽;金元之際,散曲名家張養浩將元代散曲推至頂峰;到了明清兩代,“前七子”之一邊貢詩作以清新飄逸見長,“后七子”領袖李攀龍則是文學復古運動的積極倡導者,還有李開先、殷士儋、于慎行等名家。此外,李白、杜甫、曾鞏、蘇轍、老舍、季羨林等文學大家皆在濟南游歷或者工作生活過,留下詩作名篇。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藉書園,也是世界上創建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其創建人周永年也是濟南人,被譽為“中國公共圖書館之父”。
在這深厚的文化底蘊下,濟南的“書城”傳統得以傳承和發展。時至今日,濟南正在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詩城詞都、書香濟南等文化品牌;不斷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提質公共文化服務,2022年新增公共圖書館面積4.9萬平方米,打造泉城文化驛站28家,累計建成泉城書房44個,構建起“15分鐘文化服務圈”。
文化賦能現代產業
數據顯示,濟南人業余休閑時間閱讀學習比例為27.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濟南人均讀書數量居全國之首。
愛閱之城、書香濟南的背后是一個有機的文化體系。過去,豐厚的文化資源將濟南推向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地;如今,它們又成為濟南走向明天的內驅動力。這些文化資源以創新創意為核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創造多元產業業態,推動經濟向好、向強。
值得注意的是,第31屆書博會舉辦期間,以“塑造印刷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2023中國印刷業創新發展大會舉辦,并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數字新生態按需新體驗”印刷智能制造測試線專題展,不僅展示了國產數字印刷裝備與技術的發展水平,還幫助從業者和讀者理解未來全鏈貫通、網狀布局的按需印刷新生態藍圖構想,而這也正是現代產業智能化發展的成果和趨勢之一。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級、世界級展覽和會議選擇在濟南舉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濟南現代產業的堅實基礎和強勁發展勢頭。
除了書博會,今年以來,第四屆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全國考古工作會、2023國際青年交流大會等均在濟南舉辦,而在更早之前,濟南還高水平舉辦承辦中國企業論壇、中國算力大會、世界先進制造業大會、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前不久,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獲批新一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濟南片區聚焦創新文化出海服務模式,打造全國首個自貿片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雙基地’”。
文化賦能現代產業,現代產業推動城市奔跑向前。我們距離“文化濟南”的目標越來越近,而努力的建設過程、豐碩的成果收獲,離不開每一個濟南人的參與。
編輯:張婉瑩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撬動”美好生活 山東加碼促消費
08-09
“全民健身日”點燃市民健身熱情
08-09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濟南文化場館應對有方
08-08
山東體育宣傳周活動8月8日在濟啟動
08-08
盛夏出游熱 泉城文旅燃
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