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士臨泉
發布日期:2024-05-17 10:49
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譚國是殷商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其遺址在平陵城,屬于現在的濟南市區。據著名學者徐北文先生考證,譚國大夫生活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其時譚國被迫臣服于周朝。譚國大夫作《大東》詩約在公元前1020年到前1015年左右。而該詩中即有濟南泉水的記載:“有冽氿泉,無浸獲薪”(“清冷的流泉啊,不要浸濕那砍下的樹枝木柴”)。 魏 炎(生卒年不詳),即魏顥。唐代大名人。開元進士。與李白關系密切,曾受李白之托整理李白詩稿。原名魏萬,后改名魏炎,再改名魏顥。乾元年間,他曾作《舜泉詩》三首。事見《封氏聞見記》一書。 范 諷(?—1041)字補之。北宋齊州(今濟南)人。宋真宗天禧年間進士,歷仕州縣,所至打擊豪強,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歷任三司度支判官、侍御史知雜事、知審刑院。后出知青州。調回京城后,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遭龐籍誣告參劾,貶武昌軍節度使行軍司馬。后官復給事中,卒。范諷曠達豪放,尚俠任氣,他還是當時著名詩派“東州逸黨”的領袖人物。有《題濟南城西張寺丞園亭》詩。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宋代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關心國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同時對北宋詩文改革有重大貢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有泉水詩《舜井歌》。 田 稹(生卒年不詳),仁宗嘉祐年間在世,澶州(今河南濮陽)人。有《題白鶴泉》詩。 趙 抃(1008—1084),字閱道,號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進士及第,初任知縣,后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人稱“鐵面御史”,一時名臣,賴以安焉。后知睦州,改益州,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所至以寬為治,政績斐然。神宗時擢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謚曰清獻。趙抃有攜一琴一鶴入蜀為官的故事,后用為居官清廉的典故。有《趙清獻集》存世。有泉水詩《題劉詔寺丞檻泉亭》。 蘇 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嘉祐進士。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影響很大。蘇軾曾兩度來山東任職,并兩度駐足濟南,對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城印象頗深,多有題詠。他在濟南游覽趵突泉(時稱檻泉),觀賞梅花,并“寫枯木一枝于檻泉亭之壁”(參見《濟南金石志》卷四)。時隔多年仍對這次游覽念念不忘:“每思檻泉之游,宛在目前”(《蘇軾文集》卷五十七)。 李清照(1084—?)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為著名學者,以文章受知于蘇軾,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小便有詩名。早年生活優裕美滿,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其后隨著金兵入主中原,宋政權南遷,她在顛沛流離的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前期詞風清新婉曲,后期則凄苦悲愴。她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她是我國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我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著有《漱玉集》。有詞《如夢令?酒興》寫濟南溪亭。 蔡安持(生卒年不詳),宋哲宗、徽宗時在世,字資中,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曾任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直秘閣、河東路轉運使、河南尹、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有靈巖寺《錫杖泉二首》 釋仁欽(生卒年不詳),宋徽宗時在世,福建建州(治所在今建甌市)人。精詩文書篆。大觀(1107-1110)初,賜紫,并賜號凈照大師。宣選住持靈巖寺,創建絕景亭,重修崇興橋,以通往來,士大夫都愛與之交游。有《靈巖十二景詩》,詠甘露、石龜、錫杖泉、白鶴諸泉。 吳 曾(生卒年不詳),字虎臣,宋代崇仁(今屬江西)人。博聞強記,知名當時。宋高宗時應試不第,遂于紹興十一年(1141)獻書秦檜,得補洪州贍軍酒庫。后出任靖州、金州、嚴州知州,居官嚴正,招排擠中傷辭官歸家。吳曾七十三歲病故。后人對其褒貶不一。褒之者稱其“起知嚴州,去貪吏,恤良民,善政著聞。”貶之者曰“黨附秦檜,曲意取媚。”吳曾平生博學,能文能詩,多有著述。其筆記文集《能改齋漫錄》保留若干唐宋兩代文史資料。該書卷十五中有對濟南金線泉的若干記載。 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號閑閑老人,金末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歷任邯鄲、唐山縣令、戶部主事、翰林修撰、寧邊州刺史、兵部郎中、翰林直學士,興定元年(1217)轉侍讀學士,拜禮部尚書,五年又為禮部尚書。著有《滏水集》《易叢說》《論語解》等。其詩風沉郁頓挫,縱橫揮灑。為金代文壇領袖。寫有泉水詩《舜井》。 雷 淵(1184—1232),字希顏,又字季默。山西渾原人。金至寧元年(1213)考中詞賦進士甲科,歷任遂平、東平、東阿縣令,監察御史、太學博士,翰林修撰等,頗富政績。文學上,詩承黃庭堅,文崇韓愈。有《濟南珍珠泉》詩。 杜仁杰(1201—1285)原名之元,字仲梁,號善夫(又作善甫),又號止軒。金元之際濟南府長清縣(今長清區)人。金末亂世,隱居內鄉山中;入元,屢征不仕。為人正直,談吐風雅。是金元之際的著名詩人兼散曲家。著有《善夫先生集》《河洛遺稿》等。有《宿金線泉》詩。 徐世隆(1206—1285),字威卿,金元之際陳州西華(今河南西華縣)人。金正大四年(1227)中進士,入元,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擢燕京等路宣撫使,至元元年(1264)遷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七年擢吏部尚書,十四年起為山東提刑按察使,平定冤獄甚多。著有《瀛洲集》百卷。《元史》有傳。寫有泉水詩《舜井》。 郝 經(1222—1275),字伯常。其先澤州陵川(今屬山西)人,金亡后徙順天。詩人、學者。1252年,忽必烈召咨以經國安民之道,條上數十事,皆稱意,遂留王府。忽必烈即位,為翰林侍讀學士。1260年,充國信使赴宋踐約,被賈似道扣留于真州,拘宋十六年,著述甚豐。其文豐蔚豪宕,喜議論,詩多奇崛。著有《陵川集》《續后漢書》《周易外傳》《春秋外傳》《太極演》《通鑒書法》《原古錄》《玉衡貞觀》等書。寫有《金線泉》詩。 胡祗遹(1227—1295),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人。曾官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濟南路總管。卒后,朝廷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謚文靖。工詩文、散曲、書法,著有《紫山大全集》,但多散佚。《元史》有傳。寫有《趵突泉》(三首)詩。 王 惲(1227—1304),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屬河南省衛輝市)人。元初著名學者、詩文家和政治家,歷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木真兩朝,一生五任風憲、三入翰林,直言敢諫,恪盡職守,多有政績,為一代名臣。曾官山東東西道廉訪副使。他博涉經史,著有《秋澗先生大全集》《相鑒》《汲郡志》。寫有《趵突泉歌》、《水龍吟(并序)》。 滕安上(1242—1295)。字仲禮。定州(今屬河北保定)人。歷任中山府教授、禹城主簿、國子博士、太常丞、監察御史等職。死后贈昭文館大學士,謚文穆。長于七言古詩,著有《東庵集》。寫有《趵突泉》詩。 張之翰(1243—1296),字周卿,晚號西巖老人。河北邯鄲人。工詩詞,有文名,著有《西巖集》《大明一統志》《正德松江府志》等。寫有《趵突泉》、《跋舜泉詩后》。 薩都剌(1300—1355),字天錫,號直齋。本回族人,祖父以功留鎮代郡,遂為雁門人。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至河北廉訪經歷。他的詩詞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尤以宮詞、艷情樂府一類的詩著名。樂府學晚唐溫、李,秾艷細膩之中,時得自然生動之趣。有吟詠靈巖寺甘露泉的詩作《偶題靈巖清涼境界》。 汪廣洋(?—1379 ),字朝宗。高郵(今屬江蘇)人。元末考中進士,入元后曾任中書省參政、陜西參政,洪武年間曾三任宰相。他通經史,善篆隸,工詩歌,著有《鳳池吟稿》。有《趵突泉》詩。 鄭 潛(生卒年不詳),字彥昭,歙縣(今屬安徽黃山)人。元末由內臺掾廣東帥府從事,上計京師,遂為監修國史掾。后擢正字。歷官監察御史、福建行省員外郎、海北道廉訪副使、泉州路總管。入明,起為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1377)致仕。工詩文,有《樗庵類稿》。寫有《濟南名泉歌并引》。 朱 善(1314—1385),字備萬,明代江西豐城人。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1375),廷對第一,授修撰。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恪。著有《詩經解頤》《史輯》《一齋集》。有《觀趵突泉記》。 王 敬(生卒年不詳),河南人。明永樂年間任山東鹽運使。有《題〈七十二泉詩〉序》。 楊 渙(生卒年不詳),字有溶,山西太原人,明永樂年間任濟南知府。有《題〈七十二泉詩〉后序》。 金 鼎(生卒年不詳),明代濟南歷城三坊人。監生。宣德年間曾任戶部主事。歷廣東、貴州二司。父金益,字是增。洪武年間諸生,有義行。《歷城縣志》有傳。金鼎寫有靈巖寺《甘露澄泉》詩。 葉 冕(?—1488),字拱宸,明代浙江上虞人。正統十年(1455)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景泰二年(1451)擢松江知府,旋即升任山東布政司左參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畿內。有《飲趵突泉》詩。 王 麟(生卒年不詳)浙江歸安(今屬湖州市)人。舉人。明代正統年間任山東按察使司僉事。有(趵突泉)《建觀瀾亭記》。 王 越(1423—1498),字世昌,明代浚縣(今河南省浚縣)人。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御史。天順初年超拜山東按察使。天順七年(1467)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成化三年(1467)兼巡撫宣府。后以出塞有功,進兵部尚書,封威寧伯。卒謚襄敏。王越善將兵,而人多咎其貪功。性豪放,善為詩,其詩粗豪奔放,不事雕飾。有《飲趵突泉》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