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省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情況。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管言明介紹,我省把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督促各創建地區落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全力推進國家級及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打造了一批先進示范典型,引領帶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數量居全國第五
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到今年,已公布七批名單。我省已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數量位列全國第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數量位列全國第二。
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是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有效支撐和補充,2020年,我省啟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已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1個。
把生態環保要素納入景區建設標準
我省堅持正向激勵,打造示范創建品牌。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激勵機制,對創建成功地區實施生態資金獎補累計超3億元,并納入地方高質量發展評價,不斷調動創建積極性。同時,抓實約束倒逼,申報地區在約束性指標必須達標的基礎上,參考性指標也必須達標或者逐年提升。
我省還積極以創促建,放大創建示范效應。注重創建工作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將獲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基地命名的地區推介給文旅部門作為生態旅游首選地,同時把生態環保要素納入景區建設標準,提升游客生態體驗度。注重把創建工作與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相結合,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探索“兩山”轉換路徑,指導示范地區試點開展GEP核算,推動示范建設成果轉化為生態產品供給優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起常態化年度“退出”機制
我省制定發布了不得創建申報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重大情形目錄,對存在因生態環境問題被國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通報批評的;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或生態破壞事件的,以及因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被生態環境部、省委省政府及省生態環境廳約談、掛牌督辦、實施區域限批的;環境空氣質量排名位于全省后30名的;水環境質量排名位于全省后30名的等九種重大情形,地方不得申報創建。
同時,定期對全省所有命名地區的大氣、水等核心環境質量指標進行排名通報,對處于全省后30排名的地區點名批評,推動排名靠后的示范創建地區改善環境質量。制定發布《山東省生態文明示范建設負面清單》,規定了給予警告或撤銷稱號的重大情形,建立起了常態化年度“退出”機制,對命名地區實現動態的監督管理。
強化復核評估方面,研究制定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復核規范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評估技術規范,對已命名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市縣滿三年的地區,組織開展復核或評估,對于無法通過復核或評估的,不再保留其稱號。
2022年重污染天數較2017年降幅高達71.8%
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青介紹,我省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務,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有效保護了“綠水青山”,真正實現了由生態赤字向生態盈余的根本性轉變。
2022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6μg/m3,較2017年改善33.3%;優良天數比例73.2%,較2017年提升8.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2017年的12.4天下降至2022年的3.5天,降幅高達71.8%;全省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3.0%,較2017年改善27.6個百分點。
我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交易機制,推動“兩山”轉化效率。開展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讓綠水青山價值化,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綠色金融手段,將綠水青山轉變成生態資本,實現了生態資源價值化、市場化、金融化的賦值功能。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區域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特色產業,推動生態產業化,同時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真正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我省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10-09
山東出臺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新規
09-10
山東:打造綠水青山秀美家園
08-28
濟南出臺試點工作方案 實現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
08-24
濟南:守護一城山水 邁向綠色未來
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