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街院墻上精美的彩繪、老物件訴說著“光陰的故事”,一座座靜謐古樸的民宿沉浸式體驗“悠然見南山”……這個夏天,位于長清區萬德街道三面環山的馬套村迎來了一批批客人。曾經,這個村的村民以采石為生,生態破壞嚴重。如今,這里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綠化面積率達80%,村里拓展了茶產業和鄉村旅游,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賺上了旅游錢。馬套村人真真切切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在濟南,像馬套村這樣,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例子還有很多。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這個首創性、標志性紀念日的設立,體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人民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泉城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錨定頂層設計
規劃先行,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濟南特別重視區域規劃,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將其作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戰略謀劃與前提條件。
2017年,濟南市相繼出臺《濟南市生態環境功能區劃》《濟南市環境空氣功能區劃》《濟南市聲環境功能區劃》,在全市劃分了5個生態功能區,對環境空氣和聲環境功能區進行分類分區并明確了相關標準。
2021年底,《濟南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出臺,確定了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等4大類21項主要指標,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9項重點任務。
《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錨定了濟南底線空間和總體發展框架,統籌安排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濟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近期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注重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構建以“一屏一帶、多廊多點”為典型特征的功能復合型全域生態空間格局。
《濟南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先立后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保障氣候安全,為實現美麗泉城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有了,如何保證成效?關鍵看落實。以污染治理為例,濟南深知“四減四增”是環境質量改善的治本之策,抓好“四個結構”的優化調整,就抓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濟南市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濟南市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確保完成各項任務目標工作方案》《濟南市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壓茬印發,實施成效明顯。全市4個集群、10個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庫和領軍企業庫,2022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1.7萬千瓦,2022年度全市天然氣供氣量達18.28億立方米,提前完成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全部施工內容,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降低5.2%、11.9%,商品有機肥使用量達30.43萬噸。
堅定綠色低碳發展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濟南注重算好可持續發展的大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長遠看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濟南干部群眾把美麗泉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發展經濟的同時給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放眼全市,濕地公園星羅棋布,包括位于長清區的濟西國家濕地公園、平陰縣的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槐蔭區的美里湖濕地公園、歷城區的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章丘區的白云湖濕地公園、萊蕪雪野湖國家濕地公園等。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就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態環境要效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濟南注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效明顯。
看生態環境質量,“十三五”期間,全市PM2.5年均濃度改善42.4%,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較2015年改善34%,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0.9%,較2015年增加12.7個百分點,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重污染天數減少21天。全市7個國控斷面有6個實現水質類別提升,好III類水體比例達到85.7%;瀛汶河徐家汶斷面氨氮濃度較2015年改善91.7%;牟汶河賀小莊斷面改善73.3%;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改善80.03%,在全省率先實現消除劣V類水體任務目標。重點泉群連續17年持續噴涌。今年上半年,濟南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4,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同比前進3個位次;6項污染物中,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保持了有監測數據以來的同期最好水平;濟南市水環境質量實現顯著提升,國控斷面、省控斷面、市控斷面和城鎮級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國控斷面100%達到好三類水體,優于省定目標要求30個百分點;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濟南市國控斷面水質指數在全省名列前茅。
看生態環境碳匯能力,“十三五”期間,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5.6%,城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以上,2020—2022年,全市完成造林22.36萬畝,位居全省前列。
看低碳發展成色,“十三五”期間,濟南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5.8%,碳排放強度下降32.3%,均超額完成山東省下達的考核任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51.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十四五”以來,濟南市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4.1%,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較“十三五”末增長1.4個百分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提高至19.5%,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7%,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城市排名第6位;大力推動整縣(區)屋頂分布式開發試點,2022年發電裝機容量達137.4萬千瓦,占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45.54%。持續實施節能降碳增效,成為全國首個實現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的省會城市。今年7月,濟南市在全國低碳城市試點評估中獲得最高一檔的“優良”等次。
看經濟發展運行態勢,根據市級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上半年濟南生產總值為584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較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經濟運行呈現“持續向好、量質齊升”的總體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好于全國、好于全省、好于今年一季度。
樹立全民行動理念
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現實的同時,濟南注重將其轉化為萬千群眾的行動自覺。
“十三五”期間,濟南開展了生態文明公益教育服務項目。項目以加快建設“生態濟南”為主題,以面對面的環境教育方式為主要抓手,以“全民參與”為最終目標,從政府主導到民間參與,從城市為主延伸到鎮街村居,研究本土環境教案并開展十大環境教育活動(環境教育公益課堂;環保社會實踐和培訓;踐行“公民十條”培訓;自然教育、自然筆記活動;公益河流課堂和黃河“小河長”活動;空氣觀察團活動;與脫貧攻堅結合的農村生態環境教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生物多樣性活動;低碳城市試點建設活動),累計開展活動近2000場次,覆蓋人群逾數百萬人,有力推進了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2020年9月,該項目受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邀請,在中日韓環境教育研討會上進行了分享。
今年2月6日,低碳教育百千萬——濟南蒲公英行動正式啟動。活動歷時21天,突出專業性、行動性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性,通過“線上+線下”并行,以點帶面形成全市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數據顯示,活動開展后,參與居民對綠色低碳相關問題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居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從51%提高到87%;對“雙碳目標”的認知從44%提高到86%;對“碳普惠”的認知從42%提高到84%;受訪者滿意度調查顯示,線上活動滿意率達92.72%,線下活動滿意率達94.36%。
近年來,綠色生活方式在濟南逐步推廣。綠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比例達到100%,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54%。
如今的濟南,峰巒如聚,群山環繞,泉水潺潺,鳥鳴深澗。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到泉水叮咚”已成為濟南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濟南爭做“無廢城市”建設標桿
07-31
1—6月我市國控斷面100%達到好三類水體
07-29
我市“四減四增”工作獲省級評估“優秀”等次
07-20
我市在全國低碳城市試點評估中獲“優良”等次
07-14
濟南靶向發力讓城市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