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管理委員會、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草案進行公示。未來的起步區將分三步走,建設成為著眼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城、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
三步走建設希望之城、幸福之城
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起步區建設發展隨之按下“快進鍵”、駛入“快車道”。
按照《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起步區遵循“四新”戰略定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示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新平臺、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并細化了每一個戰略定位的目標。
在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示范;在高效集聚高能級創新資源,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高起點布局產業生態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形成新引擎;在打造國際通行規則先導區、強化與沿黃城市的交流合作、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上新平臺;打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新城,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智慧新城和儒風泉韻的詩意人居環境的新城區。
起步區建設希望之城、幸福之城分三步走:到2025年,起步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現代化新城區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起步區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基本建成;到2050年,起步區建成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匯集地和綠色智慧未來城。
根據“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的規劃,規劃草案分期有序推動起步區建設。首先聚焦大橋城市副中心,推進示范區建設。聚焦12平方公里引爆示范區,強化產業導入和重大項目引領,推進鵲山生態文化公園建設,打造與綠水青山有機融合的中央生態商務區(EBD),實現產業、生態與城市更和諧、更高效、更可持續發展。同時,聚焦近期生態修復、動能培育、交通先導、品質提升、設施保障五大行動,構建分期實施清單。
引領黃河流域發展 建擁河發展主城區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是繼雄安新區起步區之后全國第二個起步區,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重要使命。
在國家層面,起步區向北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南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對接,共筑北方強增長極;發揮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省域層面,起步區要引領全省動能轉換,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起步區居于沿黃文化生態帶和鄭濟青發展走廊十字軸的核心,以創新、開放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共享、協調帶動省會經濟圈綠色一體化發展,加強與泰山、曲阜文化集聚區的文化交流和文旅聯動,共建省會精品文化走廊。
起步區事關“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在濟南主城空間結構規劃中,起步區定位城市副中心,通過拉開擁河發展的主城框架,構建“依山擁河、泉湖相濟,雙十字軸帶、多中心網絡”的空間格局,新老城區互促,共建濟南市擁河發展主城區。
具體而言,這座北部新城擬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公共設施普惠共享、產業體系協同高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四個方面一體化打造,讓城市交通設施向周邊區縣延伸,推進黃河北部地區城鄉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建立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空間格局
規劃草案提出,北部新城構建“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空間格局,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
“一縱”,為規劃泉城特色風貌軸,即與南岸千佛山、趵突泉、明府城、大明湖等歷史標志節點串聯,形成“山泉湖河城”融為一體的獨特風貌軸。“一橫”,為規劃黃河生態風貌帶,即以黃河作為城市重要的生態脊梁,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打造聯系黃河兩岸的生態紐帶。“兩核”,即規劃城市科創區、臨空經濟區兩大發展核心,雙核引領起步區高質量發展。“五組團”為規劃濟南城市副中心、臨空產業集聚區、崔寨高新產業集聚區、桑梓店高端制造產業基地、孫耿太平綠色發展基地五大組團。
起步區在城市空間規劃上形成“一城五團十六區,九鎮百村嵌田園”的城鄉空間布局,將五大功能組團細化分解為16個城市片區。其中,濟南城市副中心包括市民服務區、創新示范區、總部經濟區、創新產業區4個片區,核心功能為政務服務中心、文化館群、總部經濟、科技研發、商務服務、文化創意、交通樞紐等。崔寨高新產業集聚區分為崔寨南區、氫能谷區、智慧物流區,臨空產業集聚區包括空港南區和北區、陸港區、水港區和唐王5個片區,桑梓店高端制造產業基地包括桑梓東綜合服務區、桑梓西智能島區,孫耿太平共同組成1個片區。
構建“一河七廊,雙心多點”生態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生態保護和修復在起步區建設中居于重要一環。根據規劃草案,起步區將構建“一河七廊,雙心多點”的生態格局。
其中,“一河”以黃河為中心,通過打造百里黃河濕地,構建黃河生態風貌帶。依托小清河、徒駭河等河流,以及組團綠隔打造“七廊繞城”的生態廊道。依托鵲山水庫、郊野公園、生態農田等資源,打造鵲華、田園兩大綠心。高標準打造森林型和濕地型郊野公園,為居民提供休閑游憩空間。打造1條百里黃河風貌帶,邢家渡、小李家等4個濕地型郊野公園和大橋、龍湖等10個森林型郊野公園。
住房多渠道保障多樣化供給
規劃草案提出,起步區構建均衡優質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省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如文化設施人均用地0.6平方米,千人醫療機構床位8.0張。
特別在住房保障方面,創新住房政策,提供多樣化住房供給。實施租售并舉,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以普通商品房為主體,增加長租公寓等住房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完善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增加住房種類,滿足各類人才的安居需求。提供多種類型的人才公寓,滿足不同創新人群的安居需求。結合用地功能,布局青年人才公寓、專家公寓等特色住房。拓寬供給主體,探索城鄉融合的居住形態。按照產城融合、城鄉兼顧的理念,針對多層次住房需求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起步區要探索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踐行這一重要使命,規劃草案明確了起步區綠色低碳發展導向,即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促進工業化數字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
在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示范方面,規劃草案擬定了一系列目標:綠色能源比例達90%,數字經濟占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80%,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80%,新建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達標率100%。在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上,起步區將探索構建社區循環無人巴士、智慧響應式公交多元特色公交服務體系;開展能源總線示范,探索跨單元能源供應生態鏈等。
為實現打造新舊動能轉換新引擎的目標,起步區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務產業、現代高效農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起步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規劃18處跨河通道 構建慢行網絡
圍繞“一縱一橫五組團”布局,高標準建設沿黃河發展交通主軸線,與跨河通道協同形成交通主骨架。起步區規劃形成18處跨河通道,平均間距小于3公里,暢通南北聯系。在起步區與主城區沿黃段的9處跨河通道基礎上,推進齊魯大橋、黃崗路隧道、濟南黃河大橋復線、濟南黃河大橋復線4處在建跨河通道,新規劃順河通道、臘山河通道、奧體西路通道、東城通道、航天大道隧道5處跨黃通道。引人注意的是,未來順河高架路、臘山河西路、奧體西路將規劃北延跨河,分別從城區東部、中部、西部構建新通道,便利北部新城與主城區的聯系。另外2處新規劃通道,航天大道隧道已有披露,東城通道則是選址東城黃河浮橋附近。
與新建跨黃通道同步,新建跨黃河橋梁加強步行和非機動車道的空間控制,現狀橋梁因地制宜增加慢行通道空間,構建南北一體化慢行網絡。
在對外交通方面,起步區從提升航空港區域樞紐功能、推進國省道調線、打造鐵路樞紐北門戶、打造通江達海的水運樞紐,水陸空并進,構建面向國際、融入區域的互聯互通對外交通網。積極推進濟南遙墻國際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建成4F級國際機場。優化國省道布局,降低對城區的干擾,融入國家公路網,強化省會經濟圈快速交通聯系。以高鐵北站為核心構筑區域快聯、省域輻射的綜合交通樞紐。圍繞小清河復航,優化多式聯運協作力,推動“四港聯動”。
高鐵、地鐵、市域快線托舉起“軌道上的濟南”,在起步區,通過構建“五位一體”公共交通體系,打造“軌道上的起步區”。引入市域鐵路及城市軌道線路,按照TOD發展模式,構建“高密覆蓋、南北一網”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在軌道交通基礎上,同步打造中低運量、常規公交、特色公交、共享自行車等多模式的“五位一體”公交體系。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知識產權助力起步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02-15
起步區建設管理部全力保障重點項目落地
12-29
全市智能化程度最先進的出入境接待大廳啟用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