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7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曹金萍介紹,近年來,山東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創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大行動”,推進全省民族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其中包括,基礎理論研究體系加快構建。全面加強中華民族發展史研究,認真做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山東卷》《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山東卷》編纂工作,運用真實、鮮活的歷史史料和考古實物講好山東的民族團結故事。
與此同時,宣傳教育組織開展精準高效。打造5處國家級、30處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命名18處省級、111處市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推動實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
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扎實推進。啟動孔子學堂萬里行(齊魯民族行)公益項目。建設山東省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中心,以儒家文化傳承體驗為特色,通過沉浸式參與體驗,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亮點品牌活動突出“融”的導向。我省成為全國第一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的“雙創建”省份。全省已打造“紅石榴”社區(家園)302個、學校184所、企業90個、機關94個、家庭80個、崗位71個。全省開通“民族團結號”公交專線409條,投放公交車1688輛,建設“紅石榴”主題公園、廣場185處,布設標語牌、展板、立體景觀等各類宣傳點2800余個,成為各族群眾休閑娛樂的“網紅打卡地”。
促進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全國率先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民族村創建,35個鄉村振興示范民族村成為各民族攜手共進、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結對幫扶交融連片示范區項目20個,支持民族鎮村打造5個產業化品牌集聚地,開展“富口袋+富腦袋”鄉村行動試點。不斷深化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2022年共投入援助資金44.8億元,聚焦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智力支持、勞務協作、交往交流等重點領域集中發力,幫助民族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3萬余人,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民族事務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建立省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的民族工作協調機制,調整完善省民族宗教委兼職委員制度等。
發布會上,濟南市歷下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民族宗教局局長張寧介紹,歷下區按照工作部署,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工作,打造“彤鑄歷下石榴紅”工作品牌。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中,打造了“一公園三基地”“暢享星期天”等系列平臺載體,亮點紛呈、圈粉無數。
其中,立足于共創共建共享,繪就示范創建“最大同心圓”。與公安、教育等部門建立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出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黨建引領與示范創建工作深度融合,促進新時代民族工作外延更廣泛、內涵更豐富。
同時,堅持有形有感有效,培育中華民族“最牢石榴情”。完成“一公園三基地”建設,打造燕翅山主題公園,掛牌成立研究、培訓、體驗三大基地。創建“丹若·鄰”“石榴花開‘童’成長”等“紅石榴品牌”,打造15個各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扎實開展“七進”“暢享星期天”十百千萬系列活動、主題燈光秀,強化文化滴灌,引導各族群眾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共享民族團結發展成果。
堅持同心同向同行,構建溫暖和諧“共同大家庭”。健全三級民族工作網絡,制定職責清單,完善網格化治理服務體系,依法防范化解風險隱患。成立法律顧問團,提供高水平法律培訓與咨詢服務,先后培訓各族群眾1000余人次,免費提供法律咨詢500余人次,發放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材料3萬余份。搭設13個“紅石榴驛站”,開通“一家親”服務熱線,開展“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活動,每年解決民生實事100余件。
編輯:吳曉璐
- 熱點推薦
- 相關閱讀
有一種新常態叫“量質齊升”
03-07
第三屆儒商大會3月28日至30日在濟舉行
03-07
拼搏實干,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03-06
沖刺的濟南,深諳“磨刀不誤砍柴工”
03-05
《濟南市“十四五”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發布
02-26
